本报见习记者 梁斌 本报记者 赵兴超
本报关于菏泽柿饼面临无柿尴尬的窘境见报后,受到了读者的密切关注。5月17日,有市民反映,在开发区卞庄村,五六十棵百龄古柿树被规划在房地产开发区域内,面临着被砍伐的遭遇,百龄柿树,生死未卜。
17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和平南路的卞庄村,在村子的东北方向就是正在开发的华侨城。在华侨村工地,建筑工人正在盖围墙,而在其西侧不足100米处,有五棵百龄古柿树,屹立在路边,像是在静静地观望这一切。
村民:这是咱的神树
在开发区卞庄村村北,有一大片百岁柿树林,穿过树林就是庞楼村。卞庄村村民们说,这些柿子树是他们的镇村之宝,一直以来给村民带来不少的经济收入。而如今,这些老柿树却面临着被砍伐的命运。
两村的村民对这片树林情有独钟。庞楼村74岁的村民何思慧说,这些老柿树,是他们的先辈从山西河金县迁到菏泽后种植的。“祖先留下的树,是咱的根。”何思慧说。和何思慧有着同样感触的还有71岁的卞庄村村民卞生田,他介绍说,他的祖母和父亲分家时,祖母啥都不要,只要柿子树。在卞生田的记忆里,过去古树并不像现在这么稀少。“村北边连绵一大片,至少有百亩,都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古树。”卞生田说。村民都认为,这是村里的“镇村之宝”、“百年树神”。
这些“镇村之宝”也不负众望,曾给村里带来了不菲的经济价值。“那时,一棵树能产四千个柿子,其所产生的价值相当于当时一个成年人一年的所有花费。”卞老汉描绘起往日古树的辉煌,情绪非常激动。他比划着告诉记者,多年前,这片地全都是柿子树,一陇一陇的,让人眼馋。
“有了吃穿为啥还砍树?”
然而,经历百年巨变的老柿树,同时也经历着坎坷。据村民介绍,老柿树曾在文革中被大量砍伐。当时的生产队员,拿树枝来升火做饭。想起砍树的情景,卞生田仍“心疼”。
在“文革”中被砍伐后,古树不但没有得到补种,反而越来越少。卞生田认为,公社分地是又一个原因,在此之前,村民们还经常给古树打药、施肥,照顾古树。分地后,每棵树都分给了不同的责任人,没有人乐意管理。卞生田说:“一家只有一棵树,谁有闲工夫伺候它,都忙着挣钱呢。”于是,人们纷纷栽种上了能赚钱的杨树、桐树等。
就这样,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的百岁柿子树,在卞庄村西边仅剩五六十颗,而这些,尚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据卞老汉称。
如今,让全村老少担心的是,随着华侨城小区的开发,这些被圈在开发区内的古树将何去何从。
有人想到,把古树迁走。据卞老汉介绍,移植一棵百年古树的成本很高,且成活率极低。还有人建议把柿树林留作小区的景观地,而在“华侨城”的规划图上,记者没有找到有关柿树林的景观规划。在销售部的沙盘模型上,记者看到古柿树生长的区域内,摆着密密麻麻的楼房模型。
说起古柿树的去留,村民们也在探讨:二三十年前,忍痛砍树是因为太穷,只有用古树来劈柴、做饭;二三十年后,人们有了吃穿,仍然和“百岁神树”过不去,而且是灭绝式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官方尚未敲定保护方案
5月17日,菏泽时代置业公司华侨城销售部经理赵玉斌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公司领导从2010年起已经关注了这些古树的去留,并在口头上要求施工部在不影响施工的前提下保护古树,但保护方案目前还没出台。
据了解,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含)以上的树木,关于古树名木的定义和保护,目前,在省内的济南、枣庄、青岛、临沂、东营等地都出台了古树名木保护办法,而菏泽市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关的办法。
2011年3月4日,山东省绿化委员会同山东省林业局所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通知》中要求,严禁倒卖、砍伐、损坏和擅自移栽古树名木。工程建设施工遇到古树名木时,要尽可能避让。确实无法避让需砍伐或移栽的,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相关规定,严格办理审批手续。
对此,菏泽市林业技术站副站长、工程师辛建华表示,菏泽市在2010年已经草拟了有关古树名木的保护办法,目前,该办法还在菏泽市法制办审核。辛建华同时也表示,林业部门也在迫不及待地等待着具体的操作方案。
O编辑手记
一度相伴百年,今日生死未卜。古柿树的命运让人揪心。
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五六十棵百年柿树的命运,而是城市的发展与一种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与城市相伴百年的古柿树,以顽强的生命力向人们传递着生的伟大,见证了菏泽数代人的繁衍生息。城市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它们作为代价,相反城市文明的延续更需要它们。有多少开发商不惜重金请“神树”,有多少城市建设在为它们让路!而今,在全省各地陆续出台保护古树政策的同时,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政府,对它们,都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