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滨(本报记者) 按照交通拥堵程度实行区域差别停车收费,是纾解“停车难”的有效治理方式之一。在酝酿近一年时间之后,济南市也出台了差别停车收费的管理办法。不过,在用价格杠杆治堵之外,济南停车位不足、收费管理混乱的痼疾,依旧困扰着省城的有车一族。面对治堵这一系统工程,仅用高收费这一味药,是远远不够的。
13日,济南市物价、公安等多部门联合公布了《济南市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在这一管理办法中,省城市区内的停车区域,按照交通流量划分为一类和二类区域,而高峰区域和时段的停车收费标准,也被调整到了最高每小时6元,是现行的2元每小时的3倍之多。
这样的停车收费管理办法,其本意就是以提高用车成本的办法,释放相对不足的道路和停车资源。除了新加波、纽约、伦敦等发达国家和城市,国内堵车、停车难严重的北京、天津等地,都选择了用这一办法“治堵”。可以说,济南市出台这一停车新规,表明了破解交通拥堵的决心。但对于“治堵”这一“病因”复杂的“顽症”,仅靠“高收费”这一味药,够吗?
一个最迫切的情况是,按照济南市公安部门的统计,截至去年12月底,省城的机动车数量已经达到了123万多辆,其中仅汽车就有45万辆。而相应地,整个济南市的停车位数量仅有约16万个,也就是说,有近30万辆车过着无处停放、每天“打游击”的漂泊生活。
如果依照即将正式实施的区域差别停车收费管理办法,高额的收费势必使得部分车主舍弃市区繁华地段的停车区域,选择收费相对低廉的停车场;而这将使本就供应不足的停车位,缺口更加明显。
同时,济南市规定的差别停车收费办法,除了收费最高的一类停车区域涵盖了市区所有繁华路段之外;将原有停车收费标准提高一倍的二类区域,几乎覆盖了济南整个城区,难免借差别收费之机全面涨价之嫌;而最高每小时6元的收费标准,也让济南这样的二线城市在停车收费上几乎逼近了一线标准。
另外,除了停车区域、收费标准的制定,治理交通拥堵中更重要的则是全面、严格的管理。去年6月份,济南市在交通繁华地段投放了数百台管理停车收费的咪表,但一年时间过去了,由于一卡通、手机支付等自助收费功能的缺位以及人工管理的不完善,使得这一原本用于规范停车、缓解闹市区停车难的措施,反而成了乱停车、逃费停车的“软肋”。
其实,治理交通拥堵是一项系统工程,采取经济杠杆的办法进行纾解,只是其中的一个治理环节,而且由于停车收费涉及各阶层利益,在确定涨价标准和幅度前,需要经过充分论证,同时在确定收费标准后,还需要用实际运行效果来检验。
而在治堵举措中,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现有机动车的保有量和增加趋势,相应地适度增加道路通行能力和停车位数量,在达到交通资源适度供需平衡的基础上,考虑再利用价格工具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除了向社会征集停车收费的意见,政府应该着力打造更加全面、完善的交通管理机制,表里兼备,治理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