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重困难———
日本救灾 无奈的慢条斯“理”
  • 2011年05月21日 作者:
  • 【PDF版】

    文/本报记者 李康宁 片/本报记者 周青先

    编者按>>  日本特大地震海啸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这场特大灾难带来的伤痛,核泄漏带来的恐慌,或许已经暂时告一段落。但是,人们仍然关注日本灾区灾后重建的情况。5月11日—18日,本报特派记者李康宁、周青先再次赶赴日本灾区。日本灾后重建为何这么慢?菅直人政府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肢解东电会触动谁的利益?对于这些谜题,只有亲自前往日本灾区才能得到真实的答案。

    一

    在灾害和困难面前,日本人从来不会摧眉折腰。他们的个性克己坚忍、冷静镇定,即便大灾当前也能保持秩序井然。但一切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极度的克制和理性,往往会让人缺乏激情趋于刻板。日本救灾的过程,就显得过于理性。在法规、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夹缝当中,日本的救灾进程艰难前行,步履蹒跚。

    救援缓慢,气仙沼废墟依旧在静静等候。

    上世纪的日本多灾多难,关东地震、阪神地震、广岛长崎的核弹爆炸给日本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创痛。然而,此次日本的灾难,情势之复杂,超过了上述所有的灾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结合体。

    日本东北部是重要的农业、渔业和工业基地。地震引发的海啸,对日本的沿海地区施以毁灭性的打击。东北海岸大规模的地盘下沉,使得一些良港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海水冲垮了运河入海口,倒灌进农田里,让周边的沃土成为盐碱地;灾区的下水道部分淤塞,生活受到障碍。

    更为棘手的是正在发生的核泄漏。极度危险的辐射物向空中和海里扩散,居民迁移,渔户失业,牲畜遭到扑杀,田地纷纷抛荒。让这些地方重新恢复活力,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

    5月18日,日媒公布了菅直人政府关于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救灾工程表。救灾工程分为避难场所建设、警戒区管理、灾区居民身心健康、损失赔偿、土地改良计划等多个方面。工程浩繁、细节纷乱。由于福岛核电站的救灾形势尚不明朗,5月中旬政府只能“见机行事”。

    按照工程表的计划,到7月中旬核电站周边20公里的警戒区,才可以持证出入;土壤的受污染程度,也将有一个最终结论。事故得到控制和解决,需要到明年1月甚至更晚。

    救援力量人手不足,是记者在重访日本灾区时的最大感受。

    沿着仙台一路向北,在灾区见到最多的,就是维持道路交通的交警或者协勤人员。忙碌在灾区现场清运垃圾的人,视交通状况不等,石卷港等交通发达的地区,尚有车辆来回穿行,而在女川町、气仙沼等地,偌大的废墟中常常见不到救灾者的身影。

    在仙台若林区,记者从一位救灾人员口中得知,仅仅清运垃圾处理危房,就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即便是投入救灾的人,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也值得商榷。在核电站事故爆发之后,3月16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命令自卫队出动直升机对核电站的第3和第4反应堆实施空中洒水。但是,自卫队担忧核辐射量太高,影响队员健康而放弃了洒水行动。菅直人只能命令警察厅出动东京机动警察部队使用高压水枪实施地面喷水。

    日本对于军费的投入,在世界上列第三位,但在最关键的时刻,自卫队并没有冲在最前面。

    但是日本人也只能信任这样的队伍。在救灾形势最为紧迫的关头,自卫队提供了日本全国驻地储备的汽油等燃料,缓解灾后的“油荒”,并组成“生活援助队”前往灾区。

    法理至上———

    应变力太缺乏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法治社会,任何细节都逃不过法理的约束。这一点,在灾后救援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日本非常注重私人财产的保护。在仙台空港附近的一些沟渠里,众多汽车在事发两月之后仍然泡在水里,这些汽车之所以没有被移走,是因为救援人员联系不到车主。没有得到车主的许可,不能处理这些私人财产。但目前日本失踪的人数,仍有一万人左右。

    日本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要求,不同种类的垃圾必须分类处理。照理说,这是个非常好的习惯,有利于资源的回收利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在一些地域狭小的灾区,没有足够大的场所来把垃圾分门别类,四处腾挪空间放置这些残骸,也影响了救灾的进度。

    大船渡市的救灾报告显示,从3月12日开始自卫队、消防队、国际救援队以及警察等力量开始了搜索幸存者和清理遗体的工作。如果这些工作没有完成,那么清理废墟的工程人员不能进入,如果施工中碰触到人或者遗体,那么工程方将必须担责。直到4月1日,道路上的障碍物才被除去,震后一个月,才开始清除瓦砾等垃圾。

    因为过于死守律条,日本救灾中的很多细节让人哭笑不得。一些来支援的外国医疗队以及志愿团队,由于没有在日本的行医资格,只能对伤病者进行最基本的救助,然后转交到日本医生手里。捐助的药物因为没有批准,不能及时分发到灾民手中。当地的物流公司没有许可证,无法把救援物品送到灾区。这导致震后一周,很多灾民依然在避难所里挨饿受冻。

    造成日本救灾进程缓慢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钱的问题。谁将为救灾埋单?不知道。

    根据日本内阁府测算,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和核危机造成的损失约为25万亿日元,之后的重建过程,花钱更多。4月30日,日本众议院通过了菅直人内阁制定的2011年度第一次补充预算案,总额高达40153亿日元。

    这个预算案是一个四处“挤钱”的办法。包括暂缓上调育儿补贴、冻结高速公路免费计划、削减部分政府开发援助项目等等。为了救灾,日本政府还动用了“老本”,挪用了国库里一部分国民基础养老储备金。

    随着救灾过程的深入,日本政府不得不援手东电公司,对灾民给予巨额赔偿。挤出来的这四万多亿日元显然不够。为此日本政府计划将追加第二次补充预算案,主要手段是通过发行一份“复兴再兴债”来筹钱。但是发行国债同时存在风险,因为这份救急的债务,利率自然不能低,这又是一大笔支出。

    如果不发行国债,日本政府只能通过加税的手段来增加财政收入,筹钱赈灾。这样一来,民调又会抨击政府增加人民负担。况且,等到税款收上来,再投入灾区,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远水解不了近渴。为此,日本政府在第二次补充预算案的制定上颇费踌躇。

    至今,因为救灾款项到不了位,灾区的很多工作无法实施。据日本本地媒体报道,一家船舶公司的一艘巨轮被冲到了岸上,这艘船并无大碍,稍加修理就能下水航行。但是普通的吊车对其毫无办法。然而如果出动巨型吊车将其拖回海里,可能要花费数亿日元。这么大费用,船舶公司出不起。即使忍痛把这艘船拆了,也需要1亿多日元资金。船舶公司老板说,自己是灾难的受害方,还要自己掏腰包救灾,实在难以接受。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本救灾 无奈的慢条斯“理”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