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世纪30年代青岛的端午节
  • 2011年06月02日 作者:
  • 【PDF版】

    □曲海波  端午节就要到了,我们通过老报纸的记载,品味一下上世纪30年代青岛人是如何过端午节的。  上世纪30年代,岛城人过端午节的风俗之一,或是灵巧闺秀以各色丝布绣缝香袋荷包赠情郎,或是人们到商店掏钱购买香袋荷包赠亲朋好友。  香袋荷包里,都装有防病拒毒虫的药草,清香四溢,香袋荷包上常绣有避除蝎子、蛇、蜈蚣、壁虎和蟾蜍的“五毒”图案。形状有虎形、鸡形、如意形、寿桃形、蝙蝠形等,意扣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当时在青岛,每至端午,大小药店人气特别旺,因为依照端午节的习俗,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到药店去购买一些雄黄,回家后,和水研开,给小孩抹在耳鼻上;大人们则把少许雄黄放在酒里,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大家凑在一起,就着下酒菜,喝着雄黄酒,聊着天,其乐融融。 农历五月,时值初夏,病毒渐趋猖獗,此风俗反映了劳苦大众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雄黄为中药,有解毒杀菌之功效,酒和以雄黄,挥发的气味可驱虫除秽。神话故事中的白娘子,便是喝了法海和尚的雄黄酒才现了原形,以至于吓坏了许仙,遂引发盗仙草一场恶战。 那时在岛城,每年距离端午节还有5天的时候,人们都有佩戴五索(线)的节日风俗。一般习惯是在农历五月初一的早晨,一家之主都早早起床,拿出早已预备好的红线和五彩线,分给家人佩戴。一般是5岁以下的小孩佩戴红线,系在两手腕和两脚脖上,这种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5岁以上、15岁以下的男女孩子,则佩戴五彩线,五彩线系在两手中指上。20岁以上的成年人,有的也将五彩线系在中指上。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佩戴红线和五彩线,寓意都是驱邪避瘟。细细的、充满吉祥色彩的红线和五彩线,在小孩和少男少女的举手投足间,不断渲染着端午节的民俗魅力和流光溢彩。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端午节这一天,岛城人们把插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到市内山岭上采摘艾蒿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近年来,我们国家已将端午节定为法定节日,届时放假一天。同样,上世纪30年代,端午节在青岛受到格外的重视,端午节这一天,岛城各商家、工厂、银行、学校都放假半天,以贺佳节。店员、职员、男女工人穿红着绿,打扮得新鲜光亮,借着放假的机会,到中山路、四方路、潍县路、海泊路、沧口大马路等繁华商业街上去逛逛,东瞧瞧,西望望,嘻嘻笑笑,大街上好不热闹。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作过一首七律“端午”:“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今天,端午节的文化意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采野茶挖丹参
新媳妇送端午
老潍县分香面
端午采药治顽疾
上世纪30年代青岛的端午节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