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尽美:拉胡琴的“播火者”
  • 2011年06月03日 作者:
  • 【PDF版】

    编者按:为了纪念建党90周年,从即日起,本报将推出“东方红———建党90周年特别报道”大型专题报道,开设红色齐鲁、红色传奇、红色地理、红色影像等子栏目,重温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

    本报记者 郭静

    村前南岭写下一首诗

    1918年春天,20岁的王尽美第一次来到济南,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山东省立一师,他的世界由此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如果不坚持赴济南求学,王尽美或许只是乡村的一个教书先生。出身佃农的他,幼时家贫,只能在地主私塾陪读,私塾先生见他眉清目秀、聪颖好学,为他起名瑞俊,字灼斋。

    在枳沟镇高小读书时,他结识了传播民主思想的王新甫先生。“课堂上,他(王新甫,笔者注)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铁路风潮、武昌起义等故事,也介绍《革命军》、《天演论》、《民报》等进步书刊。”毋庸置疑,这些进步思想触动了他年轻的心。

    “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前往济南求学前,他登上村前的南岭(乔有山),忍不住赋诗一首。

    王尽美入校后不久就显示出了超人的组织活动能力。极佳的口才、横溢的文采以及事必躬亲的责任心,让他在1919年“五四运动”的洪流中脱颖而出。同学们推选他当代表,联络济南其他学校学生,去砸“昌言报”馆,惩罚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汉奸文人。

    这年夏天,学校放假,他回到家乡,来不及跟久别的亲人嘘寒问暖,就一刻不停地跑到诸城城里,到各个学校串联同学,又到枳沟镇母校进行街头宣传。在母校,他遇到年仅13岁的小师弟王为铭,便郑重其事地跟他谈论国家大事,鼓励他加入革命活动。

    北大红楼拜访李大钊

    1920年初,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王尽美趁着代表山东学生去北大联系事宜之便,在北大红楼拜访了神往已久的李大钊。两人相谈甚欢,王尽美受邀当场填表,成了该研究会的第一批外埠会员,并拿到了刚刚出版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

    这是他人生道路上一个重大转折点,意味着他最终确立共产主义的信仰。

    “他有强烈的民众观,并且他救民的方式是付之于实际行动,这从他身先士卒,一直冲在一线组织工人运动就能体现出来。”济南师范王尽美研究室负责人蒋爱翠说,这与共产主义的革命观相契合,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选择。

    加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王尽美更频繁地来往于北京与济南之间,刻苦攻读所能找到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章。在上海、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不久,1921年春,王尽美与邓恩铭等人建立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始有组织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产业工人运动。

    善于吹拉弹唱的“王大耳”

    王尽美和邓恩铭的7月上海之行,寄托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8名党员的重托。

    当年6月底,他们抵达上海后,就开始废寝忘食地阅读大会发起组准备的有关资料和代表们带的各种书刊。他和邓恩铭还逐一拜访代表们,利用一切机会向他们请教,荡舟南湖之上,与代表们进行激烈的争论。以至于后来,有些参会代表回忆时,对于王尽美的印象是“活泼,好学”。

    中共“一大”开幕后的第二天,王尽美代表济南早期党组织汇报了组建的过程,并对目前形势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尽管年纪较轻,但他举止从容不迫,充满朝气。

    多年之后,在1949年9月的中国政协会议召开之际,毛泽东接见山东代表时,无限感慨道:“王尽美耳朵大,细高挑儿,说话沉着大方,大伙都亲切地称他‘王大耳’。”

    “一大”会后,王尽美作了一首诗《肇在造化———赠友人》:“贫富阶级见疆场,尽美尽善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并把名字改为王尽美。

    再次回到济南的王尽美,有了脱胎换骨之感。当年8月他担任了中共山东部负责人,9月与邓恩铭在济南贡院墙根街的教育会内,竖起了一面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建立了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据史料记载,王尽美多才多艺,不仅善于写文章作演讲,还能填写诗词,对于乐器也很精通,吹拉弹唱几乎全通。有一次会议后,他即兴弹了一曲《苏武牧羊》,并借用这个曲谱,填写了自己写的歌谣:“工人白劳动,厂主吸血虫。工人无政权,世道太不公。工人站起来,革命打先锋。”此后,这首歌谣广为流传,不少工人都能哼出来。

    擦掉咳出的血继续演讲

    王尽美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在蒋爱翠看来,“这是信仰的力量,他以极大的热情忠诚于这个信仰,并不惜把生命奉献出来。”

    1921年冬天,王尽美在学校壁报栏内发表了一篇题为“饭碗问题”的讽刺文章,彻底触怒了校方,被开除学籍,从此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那年他23岁。

    脱离学生身份后,王尽美的活动范围由学校扩大至工厂、铁路等,开始了东奔西走的生活。他常常一袭长布衫,穿布鞋,处处以平民的身份出现。建党初期,党的活动经费少,王尽美尤其节约,从来不多花一分钱,住旅馆也要住最便宜的。而四处的奔波中,除了乘坐火车,大多数是步行。

    “他自始至终保持着平民的本色,并且不放过任何一个跟普通民众联系的机会。”王尽美的孙子王军讲了一件事。有一次,王尽美从天津到济南,放弃了高档车厢,特意去坐闷罐车,因为那里乘客多,多是中下层民众。他一路对乘客宣讲革命道理,每到一站,有人上有人下,他就一遍遍反复讲。讲累了,就拉一阵自己随身带的胡琴。就这样,从天津一直讲到济南。

    而在山海关铁路大罢工中,王尽美以学徒的身份深入工厂。他白天跟工人一起抡大锤,晚上办工人夜校,下课后还要写工人罢工活动的函电、传真、宣言及新闻报道材料等,常常废寝忘食。

    这为他以后的肺病埋下了隐患。1925年,王尽美在参与组织胶济线大罢工时,终因劳碌过度开始咳血,演讲时经常咳嗽吐血。但在演讲时,他却偷藏一块手绢,咳血时就擦掉血渍继续演讲,尽管脸色苍白,却依然声如洪钟。

    当年夏天,他终于力不能支,回到老家休养。一个月后,病情加重,老母亲亲自扶着担架,把他送回青岛。

    病危期间,他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笔录了他的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8月19日,他英年早逝。

    时间重新推至1921年11月,王尽美与邓恩铭等一起赴苏俄出席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会议,在苏俄逗留近半年。其间,他参观博物馆时,看到中国的乐器三弦,应当时的参观者之邀,即兴弹了一曲《梅花三弄》,大家意犹未尽,他又弹一首《高山流水》,听者掌声不止。

    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山东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如今也屹立高山之上,俨然英雄山上一棵不老青松,以高山流水的气节,昭示着一个政党起始之时的风采。

    穿越90年的时光隧道,时间凝聚于1921年7月下旬。此时,13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辗转于上海与浙江之间,甚至荡舟南湖,在惊险与激情中,一个崭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由此诞生。

    时年23岁的王尽美是其中一员。这位山东省立一师的学生与同仁一道创建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点燃了山东大地上的星星之火,并为了这点星火,不惜奔走呼号、日夜劳作,以至于耗尽了自己的生命,把风采永远定格在了27岁。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全心全意地为百姓服务,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当代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欢迎读者朋友拨打本报96706读者热线,向我们推荐这样的人物。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尽美:拉胡琴的“播火者”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