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乡麦始黄民工忙返乡
  • 2011年06月03日 作者:
  • 【PDF版】

    返乡农民工走出火车站。 本报见习记者 邓兴宇 摄

    本报见习记者 张美娟 崔如坤 邢孟 于鹏

    从5月底到现在,民工返乡小高潮出现。菏泽火车站从各地赶回家乡的农民工背着大包小包的身影多了起来,他们用编织袋装着衣服和被子,原先盛涂料的塑料桶里放着锅碗瓢盆,从农村扛进了城市,又从城市扛回农村。他们怀着对丰收的渴望,对家的眷恋,兴冲冲地大步走着,不时有农民工高亢一声:到家喽,回家收麦子去喽!

    少挣钱也要回家收麦

    “离家越来越近了,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想想前段时间在外受的苦,感觉一切都无所谓了。”家住曹县庄寨附近的罗等建说道。从正月十五离家前往胶南打工,罗等建就没有回过家。现在他们请了麦假,等麦子收完即返程。因为麦收假期是从打工开始前就定下的,领导虽然不情愿但也没有怎么反对,只是留了电话,催促割完麦子抓紧回去。  今年以来,妻子一直向罗等建要求,下半年和罗等建一起去胶州打工。但罗等建认为孩子们现在还小,在外面打工也挺辛苦,不打算让妻子出来。罗等建现在家里有9亩地,7亩地种麦子。这次回家主要是晾麦、浇地和种玉米。“现在一般都是用收割机割麦,家里的活光靠妻子一人还是忙不完。”罗等建说。  罗等建给记者算了笔账。7亩地收入2800元,这还不算劳力费。然而,自己这次回家耽误打工挣的钱,和路费加起来并不少。路费花费200元左右,半月除去生活费在工地可挣到1300多元,这样算下来,7亩地也可以说少收入1300元左右。  “其实我们把地租出去也能得到每亩200元钱,7亩也能拿到一千多块钱。”罗等建的工友杨十斤笑笑说。“但我们村几乎家家都还种着麦子。工资不稳定呀,工地上并不是天天有活。‘地’最起码还能保证我们的最低收入。我们也是两手准备。农民靠地吃饭,没有地还叫什么农民。”  同在胶州建筑工地干钢筋工的杨十斤和裴秋芝告诉记者,他们俩家的儿子今年都要考大学了。趁着马上要高考了,想回家鼓励一下孩子。杨十斤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儿子考了500多分,估计今年能考上二本。今年家里地里的农活儿子帮不上忙,只能是自己和老伴干。平时也很想儿子,电话联系并不能缓解心情,就想看看儿子的模样。从正月二十六打工到现在已经存了7000块钱,自己打工十几年了,比较辛苦。

    回家收麦,算起来“赔本”

    刘安孝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出外打工。刘安孝说,他家里有8亩多地,每年麦收他都会回家。记者问刘安孝现在用联合收割机收麦子挺方便,不回家的话,误工费、路费都省下了,是不是更划算?刘安孝说,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在外打工,麦收不回家,老伴一人在家忙不过来,所以他就回来了。虽然光来回车费就200多元,再加上这期间的误工费得有一千多元,算上去“赔本”,但这其中的意义不一样。回家收麦就像是每年要过春节一样,麦收的同时,也借这个机会回家看看。记者问,麦收回来前工资有没有结清?刘安孝说,工资没有结清,不过我们是跟邻近村的人出去的,不担心拿不到钱。  两个儿子还没有结婚是刘安孝的心事。大儿子26岁,在农村算是大龄青年了。小儿子23岁,也到了结婚的年龄。两个儿子都没有成家这可愁坏了刘安孝,好在大儿子已经订了婚事,准备今年年底把婚事办了,小儿子还没着落。刘安孝感觉压力太大了,为大儿子盖婚房就花去了15万,定亲的礼金又是3万。现在还没给小儿子盖婚房,也没定亲。刘安孝边说边不由得叹气起来,拍着旁边的工友的肩膀说:“他的命好啊!两个闺女,不用愁孩子的婚事和盖房。”

    孩子是最大的牵挂

    在回乡大军中,有不少8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影。作为第二代农民工的樊开辉刚开始出来打工2个月,家中的孩子只有1岁半。5年前,樊开辉和哥哥在河南某高等职业中专读车床专业,毕业后学校将其分配到上海一家机械厂。樊开辉结婚后一直辞职在家干运输,但因孩子太小感觉挣钱比较慢,今年3月便跟着村里人出去打工了。  樊开辉这次回去主要是看看孩子。对于以后打算他还有些矛盾,不过长远想来还是想挣了钱回乡去干运输。这次回乡收麦,单位压了20天的工钱,自己割完麦子可能还要回去。“工地喜欢用我们这一代农民工。”樊开辉告诉记者。谈话中,樊开辉的手机频频响起,他告诉记者妻子一直在来电话,问他是否快到家了。  庞海军家住菏泽牡丹区皇镇庞庄村,86年生人,今年25岁。算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大部分农民工返乡收麦不同,他这次是要坐火车到外地干活。为什么麦收的时候出去呢?原来,他是到江苏一家纺纱厂安装机器,一星期就回来,不耽误麦收。“这次回家收麦子,主要是看看老人和孩子。不过,家里的麦子还得再过五六天才到最佳收割时节。朋友打电话,让去盐城给安装机器,一天200元,管食宿,报销路费,工作一星期。麦子还不到收割的时候,在家闲着也没事。不如出去挣点钱,六七天就回来了,基本不耽误收麦子。”庞海军说。

    曾经援川的农民工

    收麦回乡大军中,有一群特别的返乡队伍。家住牡丹区高庄镇邓楼大队南赵庄的高中明告诉记者,与自己一同返乡的工友共有五人,分别是牡丹区、开发区、曹县人。五人均在潍坊昌大公司干建筑工。今年年初,他们在潍坊打了10天的工,就被派往北川去援建。在北川一共干了40天。高中明告诉记者:“我们十几名菏泽建筑工人,当时一起被派往帮助援建北川人民医院。最后北川人民医院建设还获得了全国鲁班奖。我们也算付出一份力量,比较骄傲。” “你看!这是我从北川带回来的杜鹃花。想留在家里养,算是留个纪念。”高中明向记者展示。高中明的女儿正在菏泽市一中老校区读高三,马上就要高考了。估计今年高考会安排到菏泽一中新校区考试。因此,这次高中明提前回乡主要是想为女儿找一处住宿点。 高中明的工友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工资,单位已经全部给他们结清了。等收完麦子大家都会回去。“领导对我们好,讲诚信。现在工地上菏泽的工友都回来了,本地的过段时间也要回家割麦。过段时间工地可能会缺人。人家对咱讲诚信,咱也不能辜负人家。”一位工友笑着对记者说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乡麦始黄民工忙返乡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