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文木谈利比亚战争给中国的教训
发展海洋战略刻不容缓
  • 2011年06月14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记者 仲爱梅

    对中国而言,没有必要去过分关注利比亚战局的细节,而需要讨论的是这场战争对世界格局及中国的意义。利比亚战争给了我们一个教训:没有制海权就没有制空权。

    利比亚战争将对世界格局及中国产生何种影响和意义?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短短两个小时的演讲中,张文木博古论今,详细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其犀利言辞和独到见解给现场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北约已经实现了战略目标

    北约为什么攻打利比亚?因为地中海是欧洲“柔软的腹部”,历史上的欧洲文明兴衰多由地中海开始。如果不能收复地中海南岸,欧洲大陆就失去了自卫的屏障,其统一成果就不能巩固。

    从某种意义上讲,北约其实已经实现了它的战略目标,即部分保留而不是完全消灭卡扎菲政权,同时在利比亚东部地中海沿岸扶起另一个反对派“政权”,使欧盟的战略利益最大化。因为只有卡扎菲存在,利比亚反对派“政权”才会对欧洲军事力量形成绝对依赖。只有形成这种绝对依赖,欧盟才能无限制地攫夺利比亚的石油等物质利益,还可以进一步在利比亚立足并进一步向东方和西方推进,巩固欧洲统一的战略目标。

    也因此,对于欧盟而言,最好的结局是老布什“海湾战争”式的结局,即在保留对卡扎菲巨大压力的同时,反政府“政权”也能长期存在;其次是小布什“伊拉克战争”式的结局,即由于英法国力不支而使利比亚两种力量失衡,最终导致英法对美国的需求增大,使美国重新获得在欧洲的绝对影响力。

    而美国也需要出现有利于欧洲的稳定。只有这样,才能让欧洲腾出手来,按计划支持美国在远东的行动。因此,最有可能性的结果是让利比亚冲突双方在法律上接受利比亚东西“分治”或分裂的事实。

    利比亚战争本质是资源之争

    有些评论认为,利比亚战争是美元与欧元在石油富产区的较量,是一场“货币战争”,这是一个重要但不是本质性的分析。所有的货币形态、金融形态背后一定是资源,资源一定与暴力有关。金融只不过是资源的倒影。支撑国家金融的并不是金融本身,而是稀缺资源。

    站在资源分配的角度分析,利比亚战争也将对中国产生影响:如果将美国“重返亚洲”政策放在与欧美全球分工,而不是雅尔塔传统中俄美分工的大格局下,那么,中美关系缓冲空间将大幅缩小。由于绝对市场经济的国际体系,世界资源已不足以支持欧盟、美国和中国这三个经济能力需要外部资源支持并对这种支持形成绝对依赖的国家的发展需求。

    资源的蛋糕就这么大,且美国已接受欧洲的统一并为其清扫了“苏联”这个最大障碍,那么“欧元”的扩大从某种意义上也是美国认可的。欧美接下来将是联合一致削弱中国,以从中获得更多资源份额。

    没有制海权就没有制空权

    所以说,对中国而言,没有必要去过分关注利比亚战局的细节,而需要讨论的是这场战争对世界格局及中国的意义。利比亚战争给了我们一个教训:没有制海权就没有制空权。

    中国经济、安全的重心都在沿海,沿海地带是中国的价值密集地区,也是生产力增长最快的地区,站在国家主权、国家生存发展等角度来看,我们都应该重视发展海上力量。

    中国近中期的战略重点无疑在东亚区域,其中心任务是以台海统一为牵引,突破美国长期强加并意在海上封锁中国的所谓“第一岛链”。至于从日本东进关岛南折菲律宾的“第二岛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应是中国制海权寻求的重点。在这一领域,如果从雅尔塔体系的视角观察,中国的对手主要是日本,而不是美国。

    历史经验表明,有效的战略一定是有限的战略。中国实现台海统一并由此突破“第一岛链”的战略是有限目标,它只是恢复本已在半个世纪前雅尔塔体制中确定了的中国利益,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中国军事斗争准备的极限目标并不是打败美国,更不是将美国逐出太平洋,这样的目标是有理、有利、有节的,因而也是可持续和有胜算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授演讲小皮筋成大道具
张文木人物简介
发展海洋战略刻不容缓
21世纪世界局势不平稳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