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 刘海蒙 王璐 实习生 秦培培 通讯员 郭焕如
往年人找机,今年机找人,开工11天挣的还不抵往年的一天半。
眼看着一年一度的夏收大战接近尾声,原本期盼着今年能多赚点钱的“麦客”李忠生,对今年的麦收行情已是彻底失望。
开工11天不抵往年一天半
“麦客”李忠生从收割机上跳了下来,第一句话就是“今年的活不好干呀!”
李忠生是罗庄区付庄街道办事处前屯村村民,从2004年夏天开始,驾驶着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到现在已拥有三台收割机。就在他满心欢喜地期盼着能多赚点钱时,今年的麦收行情却让他大失所望。
“真是百年不遇的行情啊!”满脸汗水的李忠生拿出他的“2011年麦收工作日记”向记者介绍,今年他只开了两台收割机出来作业,另外一辆还闲在家里。
“开工11天了,干的活还不如往年一辆车一天半挣的钱多。”李忠生指着记录本上的收支情况无奈地说。
李忠生的工作日记上详细的记录着两辆收割机从5月29日开工到6月8日每天的收支情况。“除了有一天毛收入达到2100元之外,每天都只有几百块,6月3日一天只挣了200元。”李忠生粗略地计算了一下,11天的毛收入是6700元,除去油费1800元,工人工资2800,最后只剩下了2100元。
往年人找机,今年机找人
“往年干活不分昼夜,一天一夜不休息是常有的事。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虽然还是早早出门,但是中间休息的时间长了,下午回家也早了。”李忠生说,以前每天大概能收60亩地,今年每天平均收不了20亩地。
对于“麦客”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李忠生说,他们不敢闲着,一停下了就四处转悠,打听有没有农户要收割小麦。
“多希望还能像往年那样,农户跟着咱后面,请咱去收麦啊!”李忠生记得,从2004年夏收季节开始,他都是麦地里最后欢迎的人,好像有干不完的活等着他。他在一户地里忙活的时候,下一户就已经在地里等着了。去哪个地块收麦他还要挑挑拣拣,有时候地块小的、偏的都不愿意去。
“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我们得赶着农户,问谁家需要收麦。”李忠生说,现在的农户开始压价,并且对他们干的活挑三拣四。前几天,他实在闲不住了,以每亩20元的价格接个活,虽然比50元/亩的市场价便宜一大半,但是总比机器闲着强。
李忠生也有过到省外跨区作业的打算,但是在仔细考虑之后决定放弃。他告诉记者,收割机上高速路行驶必须使用拖车,这块费用不小。而且,身在外地,人生地不熟,遇到问题会直接威胁到人身安全。
机多活少、成本增加是主因
“麦客”的钱为何越来越难挣了呢?一提到这个问题,李忠生仿佛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向记者倾诉。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现在机多活少,抢活干的收割机太多了。”李忠生说,2004年,他们村里只有两台收割机,现在已经增加到了20多台,田地面积没有变,就那些活分摊到20多台收割机上自然要少很多。
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的旱情,也间接影响了麦收。李忠生说,大部分田地不是统一浇水,不同地块水浇条件的不同致使小麦的成熟时间略有不同。这样一来,原本可以集中成片收割的小麦,只能分批次收割,他们只能驾驶着收割机来回穿梭好几次,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增加了油耗。
各项支出的增加是最让李忠生感到头疼的。油价不断上涨导致每收割一亩小麦所用油费从去年的五六元涨到了如今的20元,工人工资也有所提高。
既然成本在不断上升,那割麦子的价格,不能随行就市,水涨船高吗?
“活就那么些,竞争这么激烈,谁敢涨钱?相反,收割价格不涨反降,去年还是60元/亩,今年就降到了50元/亩,没有活的时候,20元/亩也得干。”言语间无不流露着李忠生的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