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讣告里的天堂
  • 2011年06月18日 作者:
  • 【PDF版】

    拉丹死后,《纽约时报》报道拉丹之死的头版照片。

    链接看看名人的墓志铭

    本·拉丹之死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但你能想象吗,5月3日那天,几乎所有的美国读者都将刊有拉丹专题讣告的页面默默珍藏起来……在一个拥有众多每天以读讣告为乐趣的讣闻粉丝的国家里,错过拉丹的讣告,简直有如一种耻辱。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其中,有一篇准备了十年的讣闻,作者是《纽约时报》资深撰稿人迈克尔·考夫曼和凯特·泽尼克。更为残酷的是,作者之一的考夫曼终究没能等到这篇文章问世,他在2010年1月就已经先于拉丹去世了。

    “一份见鬼的工作”

    在那本以讣告为课题的有趣著作《先上讣告,后上天堂》里,玛里琳·约翰逊曾写道:“讣告作者是看不见的隐形人,所写的是已经不复存在的人物。如果他们干的是为报刊提前撰写讣告的活儿,又死在他们的写作对象之前,他们就会成为撰写死人的死人。真是份见鬼的工作。”而假如考夫曼九泉下有知,一定会有同样的感慨。

    虽然貌似准备了十年,但对作者来说,这就是一篇在很短的时间里必须赶出来的文章。“那要追溯到2001年11月,当初本以为几天后的一次行动中,拉丹即将被捕,而且很可能会当场丧命。”“9·11”之后,时年33岁的泽尼克被从教育报道组调到新闻调查组,《纽约时报》的讣告版编辑找到她,希望她能写一篇内容充实的讣闻,于是作为新手的泽尼克找来了一篇考夫曼写本·拉丹的文章。“我根本就没有和考夫曼碰面,就是把他的文字拿了过来,融合进去,写出了这篇长篇讣告。”

    这的确是一篇足够长的讣闻,超过了5000字。文章开头先是简单地讲了一下拉丹死亡的经过,随后评价了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接着是拉丹的发家史,众所周知是苏联出兵阿富汗最后铩羽而归给了他机会。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是拉丹家族的背景和他的成长经历,将这个美国政府口中的恐怖分子头目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事实上,拉丹的待遇赶上了丘吉尔,因为此前的西方媒体,甚少真的为了一个恶棍而准备长达十年的讣闻———合众社曾花了30年时间

    “名记者多以讣闻起家

    讣闻写作又称死亡专线,不仅报丧,还对死者生平及其功过作出总结和评述,属于新闻范畴。好的讣闻,旁征博引,但文字简练,往往一针见血。美国不少名记者,多以讣闻起家,锻炼出好文笔。

    而国外报刊中,《时代》周刊的里程碑专栏,《经济学人》杂志的讣闻专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的讣闻版,多出自名家之手,充满奇文妙句,值得细细品读。

    《纽约时报》的讣闻立场持平,文采斐然,登上版面的除了西方名人之外,还包括毛泽东、胡志明和蒋介石等人。毛泽东逝世时,该报给了三个版的版面,算是最大的荣耀。“9·11”后,《纽约时报》开辟了《悲恸的群像》专栏,出动上百名记者和编辑,通过电话面谈等方式采访遇难者的亲友,发掘死难者生命中不寻常的故事和经历。以照片和短文的形式悼念他们,共刊登2100多篇这样的平民讣闻,所报道的内容涉及遇难者有生之年对家庭的贡献,工作之外的才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敬业精神,慷慨和仁慈的个性。《悲恸的群像》专题因此获得了2002年普利策新闻奖。

    用黑色幽默充电

    多数中国人可能很难想象,在英语文化中,讣告会像服装一样风格多样,时时翻新。背后还有一群颇具才气的讣告作家,以及由讣告读者、讣告收藏家等组成的讣告粉丝团,他们举行一年一度全球性的讣告大会……如果用一句话描述这群人的共同点,那就是:噩耗传来时会高兴得一蹦老高。

    在《先上讣告,后上天堂》中,玛里琳·约翰逊还描述了种种和讣告有关的逸闻趣事:1826年7月4日,美国第二、第三届总统约翰·亚当斯和托马斯·杰弗逊同时撒手人寰;《小熊维尼》中小老虎和小猪配音者的死只相差一天(今年伯格曼和安东尼奥尼同一天逝世,想必又让讣迷们激动不已);第六届杰出讣告作者国际大会上,91岁高龄的里根死亡将会议带入高潮……每当名人发生意外被送进医院,讣告作者们就四处收集资料,亢奋地投入工作。然而名人们每一次从危险中挺过来,讣告作者只能遗憾地将自己的作品塞进抽屉。

    而每个普通人死后,也都至少值一两百字———

    “塞尔玛·科克,曼哈顿一家店铺的老板,精于为妇女选择尺寸最合适的胸罩,大多数的时候只需洞察秋毫地一瞥,从来用不着拿软尺比量。她由此名动全国。本周星期四,塞尔玛·科克死于西奈山医疗中心,享年九十四岁,胸罩尺寸34B。”

    成千上万的讣迷们每天兴致勃勃地翻阅当地报纸,期待这些黑色幽默给他们一天的生活充个电。而这种看似有些恶搞的讣告文化,实则以公民的自由、宽容和豁达为土壤。因为有着对死亡的敬意和对生命的尊重,也许,“死,在这个时代是最棒的”。

    (据《国际先驱导报》)

    《纽约时报》拉丹讣闻节选

    被通缉的头号恐怖分子

    奥萨马·本·拉丹周一被击毙于巴基斯坦。他出生于沙特阿拉伯一个精英阶层家庭,试图通过激进、暴力的手段重现伊斯兰帝国7世纪时的辉煌,恐怖主义威胁在21世纪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2001年9月11日对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发动袭击后,本·拉丹在国民心目中成为邪恶的象征,取代了像希特勒和斯大林那样的独裁者的位置。他成为了新的国家公敌,他的头像被印在了通缉海报上。录像带中他趾高气扬,对美国和西方文明冷嘲热讽。

    “您想要本·拉丹死吗?”一个记者这样问布什总统,当时正值9·11事件发生后的第六天。

    “我想要他———我想让正义得以 伸张”,总统回答道,“有一张旧海报贴在外面靠西的地方,我记得上面写着‘通缉:不论死活’”。

    而这一愿望差不多花了十年才得以实现。本·拉丹在与美军交火时被击毙,当时那支部队正在突袭巴基斯坦一处据说是他藏匿的民居。据说他死时54岁。

    2001年12月,一次发生在阿富汗据点托拉博拉(靠近巴阿边境)的战斗揭开对本·拉丹搜索的序幕,而本·拉丹和他的盟友就藏在那里。尽管美军对那里进行了多日轰炸,他还是逃脱了。随后九年多的时间里,他都保持一副晦暗得难以辨识的形象,屡屡躲过对他的抓捕。据说他躲在巴基斯坦的某个地方,策划着新的恐怖袭击。

    在那之前很久,他就已经成为了伊斯兰世界的英雄,在他身上人性和神性兼具,中情局的官员早把他称为全球恐怖主义的“北极星”。他用建立一个无国界的、激进的伊斯兰联盟的理念,将从埃及到菲律宾形式各异的军事武装团结在基地组织的麾下。 (宗禾)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看名人的墓志铭
讣告里的天堂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