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午,一位与党同龄的老人在女儿的搀扶下来到了展厅。
这位老人叫杨守先,今年4月刚过完九十大寿。
老人告诉记者,他是1937年10月与父亲杨荆石一起参加革命的,并于1938年加入共产党,至今已有73年的党龄。
老人一边看着展板上的老照片,一边诉说着他与照片上展示的人物、场景之间的故事:在沂蒙山区听黎玉的讲话、父亲杨荆石接受张经武的题词、济南战役中镇守趵突泉……
展厅内还陈列着一张烈士证明,它属于杨守先老人的父亲———杨荆石。老人说,他的父亲在1937年带着一家六口和20多位亲戚参加了革命,他们家也被誉为新时代的“杨家将”。
1943年,杨荆石在沂南县依汶修械所被子弹击中,不幸于安乐庄野战医院牺牲,时年41岁。“最初的烈士证明盖着毛主席的印章,这是1982年更换过的一张。”杨守先老人解释说。
从第一张展板到最后一张,老人坚持看完了整个展览。其间,老人一直滔滔不绝,脸上带着笑容。最后,他在留言本上写下“”的字样。
1日下午4点,山东歌舞剧院的刘萍前来观展时,则直奔主题:“毛主席的题词在哪个地方?”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刘先生来到毛主席的几封信件所在的展台前。他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喜欢毛主席写的毛笔字,他这次是专程为一睹毛主席的墨宝而来。
“告诉我这是不是原件?”刘先生一边擦汗一边打听。当工作人员告诉他展品不是原件,而是按照1:1的比例制作的仿真件时,刘先生笑着说:“不是原件也没关系。” 本报记者 刘德峰 徐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