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和“费”无疑是近期最热的两个字。
个税起征点将从现行的2000元提至3500元,第一级税率从5%降至3%;收费公路显现“瘦身”迹象,山东省率先表示,6月28日起降低全省高速公路的最低收费标准;7月1日起,11类34项银行服务收费开始一律免除。
一系列“利好消息”,体现了民意,释放出积极的信号,也折射着更深的期盼。
在强大民意、积极信号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民众的期待。关注起征点的同时,更应回归个税政策的出发点和初衷,即调节收入差距、培养中等收入阶层。然而,无论是从个税占税收的比重来看,还是从减免数额与开支增长的关系来看,目前的调整都离目标很远。500元的调整,意味着财政让利400亿元,但从个人实际生活来看,几百元的“实惠”很容易被各类商品中的消费税、增值税,被不断下降的货币购买力所吞噬,也就无法让人由衷地欢欣鼓舞。
同样,7月1日,首都机场高速公路过路费终于下调5元,且明示改为单向收费;同一天起,银行也开始免除11类34项服务收费。与个税调整引发的积极评价相比,这些“惊喜”收获更多的却是质疑,有媒体指出,部分国有银行仍在照收手续费,甚至以新收费项目变相“掘金”,更多人质疑高速公路“迟到的降费”,并追问多收的钱去了哪里。
公众对于“迟到的实惠”并不感冒,因为更多人会分析,收费项目是否真正合理、是否应更公开透明,是否应有畅通的沟通渠道;更多人会警惕,高额利润背后是否隐藏着垄断和利益集团;更多人会期盼,少一些恩赐的实惠,多一些实在的礼包。正视并满足公众的这些真实期待,或许是眼下最重要的一步。 (新华社7月4日电)
>>言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