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倪自放
由董洁、窦骁主演的电影《秋之白华》刚刚上映,主创尚在全国各地宣传,却被告知该片在很多影院已经下线,董洁在微博上无奈感言:“有朋友想去支持一下《秋之白华》票房,到电影院一问被告知‘下线了’,太狠了吧!我们还在做宣传呢!虽然微不足道,虽然不是商业大片,但文艺片就总是要落得如此下场吗?大家还是回家看碟吧。”
电影《秋之白华》的遭遇,在业内被称为国产小片、艺术片的“影院一日游”现象:在影院放映一两天或很短的时间,因无人看就被影院经理无情“下片”。
“零票房”影片确实存在
影片《秋之白华》上个月底就已经在全国上映,但上映没两天,就在电影院的排期里不见了踪迹,而7月3日,该片导演霍建起还带着演员在全国各地巡回宣传。
《秋之白华》并非国产小片“影院一日游”的个例,之前由濮存昕主演的电影《鲁迅》,因院线对它的票房严重缺乏信心,只在很小范围如大学生电影节上进行了放映。曾有报道说,某日,它的票房是零。对此,濮存昕之前在接受采访时说:“从我的角度不可能埋怨观众,我认为观众没有获得信息,我只能认为这是(电影院)运作的结果,所谓零票房的事实,登载在报上是不负责的,也是不合适的。”据濮存昕介绍,在北京,只有朝阳区举办“濮存昕电影周”时顺便放映了《鲁迅》,许多城市压根儿没进它的拷贝。
而刚刚过去的6月份,小片“影院一日游”、“打酱油”的现象尤为严重,根据本报记者的调查,6月份上线的影片中,《岁岁清明》《敏感事件》《消失的村庄》《超能游戏者》《星海》《重来》等多部影片,在全国许多影院的上映时间均不超过三天,“这些影片确实没观众啊,近期确实有零票房的影片。《湘江北去》算是不错的,也只不过在线了四五天,每天场次不超过四场。”济南一位影院经理如是说。
半数电影无法进入影院
去年国产电影产量高达526部,但真正上院线的只有260部,这其中大多数影片放映时间极短,往往不到一天就被影院经理无情“下片”,被人戏称为“影院一日游”。这类影片虽然投资不是很高,但票房收入过低,有的甚至全国票房未超过千元,对它们的制片方来说,真可谓入不敷出。
对此现象,不少导演、制片人表示不解,认为影院经理太过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影院经理却很无奈,“优秀且高质量的影片我们当然非常欢迎,但有很多影片明显不是大众喜欢观看的。在电影市场还没有细分的前提下,要大家长时间放映一部市场前景渺茫的电影,似乎真的很困难。”济南新世纪电影城市场部的李言鲁表示。同时他告诉记者,影院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在排片时会优先考虑观众热捧的大片,一些小成本影片只能无奈地被“下片”。
艺术院线需要慢慢培养
艺术院线的缺乏,被认为是艺术片、小片“影院一日游”的根源。《秋之白华》的导演霍建起说,他之前执导的电影如《那山那人那狗》等,在日本很受追捧,但是在国内放映得不好,“其实国内也有很多观众喜欢我的电影,但是日本方面在电影营销上做得好,国内没有这样的氛围。我们的院线,目前来说还是一个很简单的模式。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观众群的成熟,中国的艺术院线也会慢慢建立起来。”
作为市场主体的中国电影院,目前绝大部分还是商业影院,专门放映艺术电影的艺术影院,内地目前只有北京的百老汇电影中心。在之前的上海电影节上展映获得好评的《重来》,在国内大多数影院都属于“一日游”的影片,但在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该片目前是主打的影片,上座率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