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黄兴德
武大游泳,到西湖看海”,大城市脆弱的排水能力遭到众多网友调侃。上周末,强降雨光临岛城,让大多数居民没了戏谑的兴致。嘉善路工地坍陷,大客车险坠深坑;太古百货百余商铺被淹;李村大集成一片汪洋……
遭受三年来最大暴雨突袭,没有重大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已属万幸。北京、武汉、杭州各个大城市也只能在暴雨中缴械投降,又如何能苛责岛城必须做到多优秀。
笔者忽然想起前些天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我们的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青岛的特色。”总结为:“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李书记的话,旨在将青岛定位在向国际化迈进的道路上,因而我们市政建设要向“国际标准”靠拢。大暴雨对刚刚通车的隧道大桥没形成实质威胁,这就是得益于桥隧高规格的国际化标准。
青岛走向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这次大暴雨正好浇出我们在市政建设中的各处短板。周末参与抢险者达8000多人次,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岛城建设要走的是国际化路线,不仅仅是学习国内其他城市先进经验,更要紧的是将国际标准作为各项建设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