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八个来自浙江省永康市的商人“闯临沂”,他们在生意上相互扶持,生活上互相照应。如今,在临沂的永康商人已经达到了2000多人,他们彼此之间都很熟悉,就像临沂大市场里的一个“永康村”。
“永康兄弟”闯临沂
几条沙石路、零零散散的地摊……1995年,八个永康商人刚来临沂时,看到的是这种情景。“当时,在河东有几个摆地摊的,专卖门把手、铁锨、锤子等五金杂货。”永康商人钟晓勇说,刚来临沂也没有信心,当时的想法是,先干几年看看,做不大就走。
虽然心里没底,钟晓勇还是在河东五金城摆起了地摊。那时候货运速度还比较慢,许多产品货源跟不上,经常遇到断货的情况。
“为了保持销售额,我们几个合伙一块进货,关系也很好,互相之间称兄道弟。”永康商人黄永传说,因为销售情况不好,有时候收不回本钱,有人坚持不住了,动员大家离开临沂,最终还是他说服了兄弟们留了下来。
1998年,临沂的五金市场开始起步,河东五金市场也由原来的地摊经营转变为店铺模式,钟晓勇等永康商人搬进了店铺里面经营。
“市场一步一步发展起来了,我们就跟着市场把生意做大了。”永康商人朱健跃说,来临沂的人回老家说起临沂发展的情景后,许多在老家的人看到了商机,也纷纷来临沂。1998年,永康老家又来了30多个人,也在河东五金城经营五金产品。
2003年之后,临沂批发市场迎来了升级改造,市场面貌焕然一新,辐射力进一步增强。眼光独到的永康商人把第一批加工厂搬到了临沂,从此,永康商人走上了产销结合的发展轨道。
2010年6月,永康商人胡强把老家的加工厂和店铺搬到了临沂,他决心在临沂干出一份事业。他说,他的信心来自临沂经商多年的老家人的成熟经验,来自兄弟们抱团发展的理念。
如今,在临沂打拼的永康商人达到300多户,从业人员2000余人。从当初的永康兄弟,已经扩展成为一个“永康村”。“我们是永康商人在临沂的‘开路先锋’。”钟晓勇不无自豪地说,老家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在临沂这个大市场里,组成了一个团结互助的大家庭。
“来临沂经商算是来对了”
“五金之都”、“中国门都”、“中国杯都”……这些都是永康市的头衔,但叫得最响的还是中国“五金之都”。据统计,永康市的五金产品,仅电动工具产量一项就占全国的33%。五金品牌和商标数量在浙江县级城市中排行第一。
就五金产销条件而言,永康已经超越了临沂,但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永康人来到临沂经营呢?
钟晓勇说,刚来临沂时他就发现,临沂五金市场上都是低端产品,而像电动工具这样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在临沂市场上几乎找不到,这让他们看到了商机。
“低端的产品市场,临沂已经很成熟了,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却少之又少。”永康商会执行会长童学军说,他们几个商议把永康当地的主要产品拿来临沂销售,这样一来就和临沂本地的商户产生了错位经营。
“这样做效果很好,我们做高端产品,需求量也很大。”钟晓勇说,永康商人带着产品来临沂,永康当地生产的水钻、电动打磨机、抽油泵等高端五金工具产品很快在临沂打开了市场。
临沂的物流业随着批发市场的发展逐渐兴盛,永康商人看到了机会。“我们几个一合计,不如自己开家物流公司。”永康商人叶强说,他们经过商议,开起了临沂到永康的物流专线,从此临沂有了到永康的货运通道。
“这样一来,从老家运货来就方便了。”童学军说,从此之后,五金产品就源源不断地从永康运到临沂,他们在临沂的经销网络再从临沂发货,卖到全国各地。
如今,永康商人经营的五金产品销往内蒙古、山西、河北、安徽及东北三省等地。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不仅原来的市场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北方也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自称为永康商人“开路先锋”的钟晓勇说,当初来临沂经商算是来对了。
有市场的地方就有老乡
永康商人靠五金产品在临沂站住了脚,如今每年的销售额已达到20多亿元。现在,临沂批发市场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永康商人也不再局限于经营五金行业。
“除了主营五金产品外,在临沂各个批发市场到处都有我们的门店。”永康商会会长翁明海说,像劳保用品、厨具、土杂、电器等行业都有永康人的身影。
“临沂的批发市场有90多个,可以说,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永康老乡。”翁明海说,从开始的8个人到现在的2000多人闯临沂,永康商人的凝聚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童学军说,2010年,他有一批大宗商品急需发货,仓库里却没有产品,客户要取消订单。他找到了钟晓勇,钟晓勇二话不说,把自己的货给了他,让他先发出去。
“都是经营同种产品的商人,这种关系是很难得的。”童学军说,永康商人抱团发展的理念和团结协作的特质由来已久,就是凭借这种经商理念,才在临沂站住脚。
“在老家靠父母,在外乡靠朋友。”永康商人胡强说,他们在生意上互通有无,生活上互相照应。几个永康商人在一起就能搞起几个五金加工厂和数家店铺,靠的就是这种精诚团结的特质。
过年的时候,一些联系比较多的永康人会聚集起来,讲一讲过去一年的得失,说一说新一年的打算,其乐融融的场景让永康人忘记了身处异乡。
“咬煎饼咬得牙疼。”钟晓勇说,刚来临沂时不习惯,吃不惯住不惯,妻子和孩子也都在老家,总感觉少点什么。
如今,钟晓勇把家也搬来了临沂,孩子在临沂上学,他平时除了打理生意外,也常带孩子回老家转转。“现在临沂经商、生活,和在老家没有什么区别了。”钟晓勇说。
本报记者 贺可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