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玲
记者7月3日从遵义市招考办获悉,今年遵义市、县、乡三级机关公务员(人民警察)招考面试工作暨乡镇定向招录公务员面试工作即将进行,该市推行“阳光面试”,目前正面向社会征集45名市民参加旁听。(7月4日《贵州都市报》)
客观地讲,遵义市征集市民旁听公务员面试,并非没有瑕疵。比如,区区45名旁听市民难以承担民意的监督期待;再比如,采取电视或者视频、微博直播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公务员面试过程,比邀人旁听更阳光、更具有说服力等等。
但是,与传统的关门面试方式相比,征集市民监督公务员招考面试过程,这种直面监督的人才选拔方式依然值得肯定。在笔者看来,完善公务员招考制度设计,推行“阳光招考”,既是对民意的回应,也是对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
毋庸讳言,在用人的问题上,用人唯亲,暗箱操作者并不在少数。由于用人机制不透明,不敢把问题公布于众,容易让百姓对公务员招考公信力产生怀疑。媒体曝光的广东省直属监狱单位的面试名单下写满领导备注,温州市公路处的萝卜招聘,就是暗箱用人的典型。
公务员招考无疑是公众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但是谁为何被淘汰,谁如何“脱颖而出”,有关方面对公务员面试具体环节往往秘而不宣。普通公众只知道结果,不了解过程。只能凭借猜测或者小道消息来揣摩公务员招考的公正性。就是考生本人也只知道自己的面试情况,不知道别人面试是否公平公正。公众与落选考生都有意见。
普通公众对公务员招考应该享有知情权与发言权。由于他们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对公务员素质的认识与评价有着切身体会与独到的见解。他们对公务员招考更有监督欲望与发言权。在笔者看来,征集市民旁听公务员面试过程,固然有其局限性,但是公务员面试毕竟向阳光用人打开了一扇窗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此不妨给予掌声鼓励。
当然,征集市民旁听公务员面试过程,只是尊重公众知情权,政府信息公开的一小步,因为45名市民毕竟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公务员招考环节也没有完全公开。而且对公务员的面试评价,还是招考部门说了算。旁听者只有观摩权、监督权,没有发言权、表决权。民意的力量不能影响公务员录用的结果。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还需进一步思考与探索如何扩大民意参与的广度、深度与科学性,增加民意取向在选拔人才中的权重。进一步说,公务员招考面试公开,还可以向更多领域延伸,带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民意参与和民主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