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几经演变形成府衙大院
  • 2011年07月11日 作者:
  • 【PDF版】

    老县衙文化街的内墙上还有泰安古代“十八良吏”的生平图像浮雕。

    “历经春秋兴废,现在老县衙旧址上,雕塑、浮雕、碑刻等历史形式都得以再现。老县衙朱红色的复古大门,门口设有石狮子,还有喊冤鼓,在“老县衙”文化街的内墙上还有泰安古代“十八良吏”的生平图像浮雕,是由清代手绘图翻刻来的。”周郢介绍,现在的万力大厦所在地,就是老县衙的旧址。老县衙建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其最早为明代兵、刑两部尚书萧大亨的故宅,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设立泰安县后,由知县李松在此基址而构建。之后乾隆、咸丰各朝都有重修,规制渐备。民国时是泰安县公署、县政府,建国初是泰安县人民政府,两百年来一直为泰安县的行政中心。

    据民国《泰安县志》县署图记载,老县衙坐北面南,中轴线上排列着主体建筑大门、亲民堂(大堂)、致中堂(二堂)、迎宾厅、退思堂(三堂)、后门等。县衙的首部建筑叫照壁,是青砖浮雕组成的一字形建筑。照壁的正中有一个形似麒麟的怪兽,“贪”,这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贪婪之兽,传说它能吞下金银财宝,但它并不满足,张着血盆大口,妄图吞吃天上的太阳,结果落了个粉身碎骨,葬身悬崖的下场。照壁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创,主要警戒官员不要贪赃枉法。

    老县衙大门面阔三间,明间为过道,东梢间的前半间置“喊冤鼓”一架,供百姓击鼓鸣冤之用;西梢间的前半间立有两通石碑,上面刻有“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更增加了县衙的严肃性。大门是门子打更报时、监管进出人员的第一道防卫之门。

    从大门到大堂甬道的中央有道门,叫仪门,是县衙的第二道门。中间的大门时常不开,只有新官到任的第一天或迎接州、府官员时才打开;仪门东西两边各有一个小门,东边的叫“生门”,过去时常开着,供人们日常出入,西边的门叫“死门”,又叫做鬼门,当犯人被判处死刑之后,从西门拉出去行刑,所以旧时处决犯人叫做走西门或上西天。

    过了仪门,就能看到一座高大壮观的建筑,这就是县衙的大堂。大堂是知县发布命令、举行重大典礼和公开审理大案、要案的地方。大堂后为门子房。守卫门子房的人叫“门子”,由知县的亲属或亲近的人担任。老百姓告状或者办事,最先接触的就是衙门看门的门子,时间一长,“门子”逐渐变成了“门路”的意思。现在人们常说的“走门子”“走门路”之类的话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几经演变形成府衙大院
老县衙,从名人故居到行政中心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