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 姬生辉 实习生 戴文娇
德国教育运用怎样的教育理念,课堂时间如何利用,学校怎么管理学生……21日上午,记者与“汉语桥”德国学生夏令营的带队老师Nonnewitz就中德教育进行了交谈。
课堂45分钟老师讲解不超10分钟
记者:在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的几天,您认为中国学生的精神面貌如何?感觉两国之间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同?
Nonnewitz:这所学校的师生特别聪明勤奋,并且非常好客。我们来济宁的第二天,济宁学院附属高中的师生向我们演唱几首中国歌曲,他们能够在大家面前很大方地演唱,非常棒。在德国,学生们并不是很喜欢唱歌,他们不喜欢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会认为比较尴尬。
在德国,我们多不会要求学生们背诵太多东西,学生也非常不喜欢这样。比如,一首歌的歌词、一篇文章,学生们并不善于在短时间快速记忆。
记者:在德国,老师们一般会怎样安排课堂时间?
Nonnewitz:德国学生更喜欢在课堂上自己研究课题,或进行讨论。譬如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老师起到的作用是为课堂热身,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之后,时间便交到学生们手中,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对课程进行分析,或者几名学生进行讨论。临近下课,老师会将大家的观点进行综合,并解答学生的疑问。可以说,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记者:现在中国正在探索素质教育,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在济宁的各中小学就在推广差异化教学。
Nonnewitz:差异化教学?我们也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在我所任教的汉诺威中学,我们不会强求学生完成统一的学习任务,毕竟学生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所以,我们会让他们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作业。比如,我们会在考试中,将试卷分为简单和难度相对大一些的两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在学习中,学生们拥有选择的权利。
学生们在学习上有很大自主权
记者:在德国,学生们的升学压力大不大?
Nonnewitz:大家的学习压力并不大,并且在学习上他们有很大的自主权。例如,一名学生打算以后做工程师,那么他完全可以在高中阶段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与其相关的课程上,不感兴趣的课程可以少学,或者不学。
记者:如果学生们想要考取大学,供他们选择的学校多吗?
Nonnewitz:非常多。德国有各种类别的大学,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大学和专业。目前,德国的经济条件还可以,学生们找到一份工作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有的学生可能会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是否要在高中毕业后上大学,他们可以在工作几年后再决定到大学中学习。
记者:在您所就职的学校,每个班大约有多少学生?
Nonnewitz:在我们学校,每个班的学生不超过30人。因为,我们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量过多会影响学习的质量。我了解到,中国的学校每个班的学生数量相对多一些,并且能够保证很好的教学质量,在我们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记者:在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老师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Nonnewitz:我们力求成为学生们的朋友,当然成为朋友的前提是要彼此信任。我们希望得到他们的信任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并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中德师生交流是教育理念的融合
今年是济宁学院附属高中第二次承办“汉语桥”德国中学生夏令营活动,两国师生的交流是对双方教育理念的一次融合与促进。去年暑假期间,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首次承办了“汉语桥”德国中学生夏令营活动。虽然两国师生们只是相处了短暂的10天,但在一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双方进行了很好的沟通。
我认为,通过承办“汉语桥”夏令营活动,我们收获了很多。首先,通过这次交流,学生们有更多机会与国外同龄孩子接触,开阔视野的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在接待国外夏令营学生过程中,我们学校的老师可以与国外教师相互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老师们的教学思维和理念有了不小的提升。同时,德国师生也从我们这里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可以说这是一次教学理念的融合。 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副校长 孟宪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