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 姬生辉 实习生 戴文娇 本报通讯员 郑振明
7月15日,“汉语桥”德国中学生夏令营的64名德国师生来到济宁,在为期10天的活动中,他们在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师生的陪同下,体验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20日,本报记者在翻译的帮助下,与19岁的德国学生Tobias就他们的济宁之行,进行了一次交谈。
“很高兴来到中国。我看到了济宁市正在建设的桥,游览了济宁的北湖,看到了漂亮的公园……中国之行,总是让人难忘。”Tobias坦言,尽管已经是第二次来中国,但他还是首次来到孔孟之乡~~~济宁。
“中国食品非常美味”
“在中国,我第一次自己包水饺。中国的水饺非常好吃。”Tobias坦言,中国的食物非常美味,“在德国我有许多中国朋友,经常会和他们去德国当地的中国餐馆。中国朋友们告诉我,餐馆里的饭不地道,没有真正的中国味。”听说有机会来中国,Tobias乐坏了,“终于有机会,可以品尝到真正地道的中国饭菜”。
17日,在济宁学院附属高中师生的邀请下,Tobias和同学们品尝到了中国火锅,“用中国的火锅煮土豆很香,在德国,我们常常吃整个土豆,但中国有土豆丝,感觉很特别。”此外,他对中国的水果情有独钟,“我非常喜欢中国的水果,特别是中国的西瓜。”德国小伙笑着说。
19日,德国中学生被邀请去中国学生家中做客,Tobias被安排到中国学生李想家中做客,“中国人非常热情,李想的妈妈是英语老师,我说话她能听懂。”午饭时,Tobias体验到了包水饺的乐趣,在李想的耐心帮助下,Tobias还学会了包水饺,“我学会包水饺,但很多人比我包得好,回到德国,我也要包水饺给家人吃。”
“和朋友们用汉语交流很快乐”
Tobias特别谈到中国的音乐,“我非常喜欢音乐,在德国接触过复调音乐、古典音乐、爵士乐、金属乐,到中国后我喜欢上了中国民族音乐。”来中国之前,他正在学习中国的竹笛,学习的时间不长,目前会演奏一些小曲子。“德国音乐节奏感强,大都根据乐谱演奏,中国音乐大都是即兴音乐,人们很容易就能组成一支三五个人的小乐队,自娱自乐。”
来到“孔孟之乡,运河古都”的济宁后,德国夏令营的中学生们满心欢喜地参观了曲阜三孔景点。“在德国,很多人知道孔子,但对他的了解并不太多。17日到曲阜游览,我才从导游的讲解中得知,孔子是中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非常了不起。”谈及中国小商品,Tobias首先想到商品的实用性,“实用主义”对德国人影响很大,德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充满“实用理性”,“在济宁,街道两边有很多小商店,人们会推销他们的商品,但因为不太实用,我并没有买很多。”
“汉语是诗性语言,富有韵律感,而德语源于印欧语系,偏于简练实用。”Tobias非常喜欢汉语,至今已经坚持学习了5年,“汉语很难,特别是同音字,我总是区分不出来,但汉语非常动听。在德国,我很喜欢上汉语课,和朋友们用汉语交流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渴望以后再来济宁”
在中国,最令Tobias难忘的是看到公园里集体跳舞、唱歌的人们,“在德国,大家都喜欢自己做自己的事,很少会和不熟悉的人一起娱乐。”Tobias说,那天晚上,他和同学们看到很多人在一起跳舞,被热闹的场面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加入到跳舞的人群中去,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谈及中国学生与德国学生的差别,Tobias变得谨慎起来,“我来中国的时间不长,了解并不是太多。首先,我感觉,德国学生很有个性,中国学生比较温和,有些中国学生个性不强,批判意识不强。”Tobias还阐述了“教育”与“知道”的差别,教育需要有批判精神,知道却不用深究。在德国绝大多数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并非持笃信的态度,而是力求从中寻找到一些新观点。
4年前,Tobias因参加留学生交换项目,首次来到中国。他相继去过北京、西安等城市,并与几位中国学生成为很好的朋友。这次来到济宁,他和很多中国学生交换了联系方式,“我希望能和他们常联系,做很好的朋友,当然也渴望以后常来中国,来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