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赵松刚 郑雷 片/本报记者 吴凡
既能让孩子体验到家的温暖,又能吃饭,又能午休,还能写作业,还有人辅导功课,一听这些条件,人们肯定以为只有高级学校才能提供这些服务,其实不然,一个不足100平方的“小饭桌”也可以。
“小饭桌”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代称。
一些人深感于“小饭桌”提供的便利,而对它大肆褒奖,一些人不满于“小饭桌”的个中隐患,而对它嗤之以鼻。“小饭桌”自从走进人们视线后,就被这两种舆论拉扯的风雨飘摇。
有人说,“小饭桌”的出路在于变,就像许多新生事物一样,需要被引导,从“小”变“大”,而后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
证件不齐也在用心经营
王京华在潍坊一家小学旁开了一家小饭桌,已经五年了。
王京华的“小饭桌”开在一个二层沿街房里,一楼是桌椅板凳和厨房,二楼是学生们午睡的地方。
虽然现在学生都放假了,但王京华每天还是把这些小桌子都要擦一遍。而平时,孩子们都是坐在这些桌子旁,吃着午饭,或是傍晚写着作业,等家长来接。
孩子上学时,王京华的丈夫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要去菜市场买菜,肉都是从附近金锣专卖店里买。
王京华是老潍坊人,烧得一手好菜。鸡炖土豆、西红柿汤、肉炒芸豆,包个水饺,每天中午孩子们都是吃三个菜,荤素搭配,这让中午偶尔来接孩子的家长看了很放心。
每天早上不到七点,就有学生被上早班的家长送来,等着学校开门,还不时有学生过来取昨天放在这里的口风琴,水壶。为此,王京华还得提前在大保温桶里准备好开水,孩子们就有热水往水壶里灌了。
中午十一点,王京华夫妇便站在学校门口,负责把低年级的孩子接到距离学校不过两百米的“小饭桌”里。中午孩子们吃完饭,午休,临走之前再吃顿水果。
下午放学了,王京华夫妇再去接学生。有些家长下班比较晚,几个孩子经常待到接近七点,王京华就陪着他们写作业。
每个孩子一个月收220元,对于王京华来说,三十个孩子在这里吃饭,才能保本,而目前的形式不容乐观。暑假一开始,跟了他们五年的二十个学生就小学毕业了,这意味着只剩了三十多个学生的王京华,只能再招新生源。而这个小学旁边,大大小小聚集了近十个“小饭桌”,竞争很激烈。
王京华夫妇说,开“小饭桌”就得讲良心、讲责任心。家长放心把孩子交给自己,自己就得照顾好。
纵然已经开了五年的“小饭桌”,但手续不全。王京华夫妇却依然搞不清楚,开个“小饭桌”到底需要去哪几个部门办手续。“小饭桌”的墙上挂着一张过期的卫生许可证,王京华记得去年学生安全风波时工商部门曾找上门来,让办证件,他们坚持没办,最后不了了之。
用餐住宿还辅导“小饭桌”变大了
“小饭桌”本是给学生提供照顾的地方,在家长无暇接送孩子时,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以吃饭、休息的环境。现在越来越多的“小饭桌”开起了辅导班,给孩子辅导功课,但同时也带来了麻烦。因为几乎所有开了辅导班的“小饭桌”都没有辅导证件和手续,教师质量也参差不齐。
“小饭桌”的功能,已经超越了它原本的设想。
宋琪琪在潍城区一家“小饭桌”里教英语、数学和语文。这家才开了两年的“小饭桌”,平时便可对学生学习进行辅导,而刚刚从潍坊学院毕业三年的宋琪琪是唯一的主力老师。
这家“小饭桌”常年开设剑桥少儿英语,适合一到五年级学生学习,学费每年一千五百元,平时每周六上午上三个小时,放暑假和寒假则是每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上三个小时。
在宋琪琪看来,虽然辅导班没有证件和资质,但是这里氛围好,平时就给“小饭桌”的学生辅导,有种归属感,她还经常超时间给学生多上半个多小时的英语课。放暑假了,学生上午学三个小时的英语,在“小饭桌”吃了中午饭,还可以在这里午休,下午在这里写作业,这给上班不能放假的父母,减少了不少压力。
“小饭桌”开设辅导班,在一定意义上是在打亲情牌,父母放心,孩子乐意去。宋琪琪所教授的剑桥少儿英语班,半路插进的孩子也只能跟随大部队上课,去适应大部队的步伐节奏,纵使宋琪琪会给予针对辅导,但学习效果却不一定让人满意。
存在的未必就是合理的
“小饭桌”作为近几年来新生的产物,在被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可的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担心和焦虑。“小饭桌”凭借自身的便利和廉价两个招牌收获宠爱,但用餐环境、食品安全、住宿条件、扰乱市民等几大罪状,也令人不满。
在热爱“小饭桌”的人群中,工作时间紧或者时间不固定的家长、学校与居住地比较远的家长、和不少外来务工的家长,占了比较重的比例。
奎文区的冯玉燕今年36岁,在一家超市担任导购人员,孩子7岁。工作时间不固定的冯女士,平时难得接孩子一次,从孩子幼儿园期间,就开始托付到学校附近的“小饭桌”。
冯女士说,“小饭桌”不仅提供
吃饭,而且还给孩子提供一个午休的地方,每天只需要10块钱,就省去了接送孩子和给孩子做饭的麻烦,真得很方便,“家里没有老人,没有这么个地方,我肯定要辞掉工作,抽出时间来专门接送孩子上下学。”
正是“小饭桌”能够帮助家长“脱身”,做自己的事业,所以才有了市场。可是,冯女士也承认,“小饭桌”潜在的安全隐患,无论从餐饮设施、卫生条件、住宿条件、消防状况等都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可是,比起每日接送孩子的麻烦和苦恼,一次“很有可能”不会发生的安全意外,似乎更有投机取巧性。
小学老师章晴说,在学校周围有不少居民楼都设有“小饭桌”,虽然简陋且没有资质,但是生意却不错,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放到那里。分析原因,只有两个,一是“家长没时间”,二是“学校太远”。
可是,方便有了以后,“小饭桌”自身的问题也就突显出来。
章老师说,虽然大多数“小饭桌”的主人是良心经营,洗菜做饭照顾孩子非常细心。可是,一个正规的“小饭桌”,不是仅仅有“良心”就够了,还要有外在的因素进行约束。
“小饭桌”本身就有很多难以逾越的短板,寄身于居民楼内的小摊子,卫生条件难以保证,因此得不到政府的认可。
即使被部分市民接受,也难以抵消它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存在似乎即是合理,但是,合理背后的规范有待商榷。
“小饭桌”是大麻烦还是大方向
“小饭桌”是去还是留?是伴随着监管逐渐规范变成一个特色的产业,还是消失在越来越缜密的监管里,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是现在,这个被众人俗称的名字,甚至还没有获得一个自己专有的解释。
章老师说,“小饭桌”应该取缔,因为它是个“大麻烦”,不规范、不卫生、还扰民,这都是取缔它的理由。
可是,章老师也担心,如果没有了“小饭桌”,谁来找到更好的办法解决那些孩子的吃饭问题?
看起来,这是个矛盾,也是个困局。
另一方面,从负责监管餐饮的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消防安全的消防部门、颁发营业执照的工商部门,还有卫生、教育部门等等,也是小心翼翼地寻找解决之道。
一个小小的“饭桌”,所包含的因素,却复杂的甚至超越了一座大型的酒店。
记者从潍坊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得知,目前潍坊市正在研究如何更好的加强对“小饭桌”的监管问题,通过多部门协作,寻求解决“小饭桌”这个“大麻烦”的可行性方法。
潍坊市食品药品监督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小饭桌”原本的定义只是包含供小学生就餐,这也是“小饭桌”最初具备的功能。可是,现在的“小饭桌”提供的服务不仅是提供就餐,还有食宿,甚至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内容的增加导致隐患的增加。
可是,现在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样的“小饭桌”才算得上一个能够被市民和政府都认可的“小饭桌”,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
另外,“小饭桌”本身难以逾越的短板,似乎在催促着自己必然被淘汰的命运,一个家庭式的不规范“产业”,在有些人看来,唯有取缔,才是唯一的结果。
可是,这样的想法实在是“一厢情愿”。
记者得知,在学校周边的居住区,一些被取缔的“小饭桌”很快就会卷土重来。原因也很简单,但这样低成本的投资满足了家长的需求,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状况,根本是不可能的。
既然硬生生地堵不住,那么,能不能走一条“改”的路子呢?比如,把“小饭桌”开进学校,让学校担负起保证“小饭桌”安全的重担,或者,专门对家庭式经营的“小饭桌”设置规范标准,把“小饭桌”从一个尴尬的“大麻烦”变成一个被社会认可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