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遇哲
卫生部日前给出“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分解指标,医院要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门急诊服务流程。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同仁医院副院长称很难每天达到挂号不超过10分钟的要求。(8月1日《新京报》)
“看病似打仗,挂号如春运,输液像是流水线”,这是时下许多大型医院看病的真实写照。都说看病难,首先体现在挂号难。通宵达旦排长队,被褥干粮齐上阵,如此排队阵容早已司空见惯。在这一背景下,卫生部提出医院挂号等候不能超过10分钟的要求更像是在自说自话,甚至颇有几分“何不食肉糜”的味道。从网友的反应来看,舆论也呈现出一边倒的质疑和不信任。
预约挂号,挂号不超10分钟,直至取消挂号,近年来有关医院挂号的改革新招频出,但效果不甚明显。究其原因,挂号难只是表象,真正症结在于医疗供需结构性失衡。看病难,焦点都在大医院、重点医院。
医疗供需失衡,首先源于医疗投资体制的马太效应。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的30%又集中在大医院。大医院不仅汇聚了名教授、名大夫,而且设备先进,而基层医院医疗水平低,有技术的医生不仅“下不来”而且“留不住”,同时,也暴露出医疗体系缺少“看门人”。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贝汉卫指出,“‘看门人’,就是全科医生,在病人去医院前判断是否有其必要。没有了这个看门人,哪怕只需要简单家庭护理的病人,也会寻求昂贵的医院诊治。”有调查显示,到北京大医院就诊的外地人中只有不足20%真正有此必要。大医院的功能本应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实际上却收治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既造成看病难、看病贵,又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
纠结于挂号等候需要多长时间,只是在隔靴搔痒,唯有均衡医疗资源,调节供需矛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首先,通过国家投入、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解决基层医院设备短缺、陈旧的问题;其次,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县城、大医院与乡镇卫生机构之间医疗人才的交流和互动,鼓励名医名家去基层;此外,落实全科医生制度,健全“首诊在基层”服务模式,从而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合理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