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双元代绣花鞋
再现千年鲁绣风采
  • 2011年08月05日 作者:
  • 【PDF版】

    镇馆之宝系列十四

    芸芸众生,有名的、无名的,谁能留得住时间?它们静默无声,却将时间的片段,封刻在自己身上,永久定格,这就是文物!请随我一起拂去历史的尘埃,揭开时间的面纱,来一段穿越的旅行,走近这些博物馆的传世瑰宝。

    文/图 本报记者 张建丽 本报通讯员 郑建芳 李莉

    一般来说,古时的衣物完好无损地保存到今天并不多见。在邹城博物馆,珍藏着一双精致的元代绣花鞋。它经历了近千年的考验,风韵不减,重现了当年的鲁绣风采。

    牡丹荷花“跃然鞋上”  这双绣花鞋,乍一看,并不算起眼,土黄的颜色,软塌塌的。定睛细瞧,会发现这双鞋子其实非常精致。它通长22厘米,底长20厘米,高5厘米,整个鞋略呈三角形,鞋头稍尖微微上翘。虽然历史上有记载,在元代妇女已有裹脚的风气,但这双鞋子的尺码显示,它的主人绝不是“三寸金莲”。据专家讲,鞋子材质是当时珍贵的绸缎,鞋底较为松软。看来那时女子应是走路不多的。最关键的地方还在于这双鞋子的绣花上。

    鞋头上绣有含苞欲放的鲜花,花瓣采用辫绣套针法和加贴绸料的缀绣法,花心采用打籽针法绣成凸起的花蕊,使花芯具有强烈的立体效果。鞋头接口处采用网绣针法,正中缀以丝线绒缨,设计巧妙,独具匠心。鞋面上绣有牡丹纹和缠枝花纹,色彩华丽,构图精美,绣制精细。鞋底采用辫绣的套针法和齐平针法绣一组荷花和水草纹,刺绣纹样风格清新,配色文静素雅,色泽层次丰富。

    结实墓葬保护了绣花鞋  为什么年代久远,这双绣花鞋还依然保存得这么好?这就得从鞋子的主人,主人的墓葬说起了。 

    1975年,邹城火车站广场修建时,文物工作者对处于那里的一所墓葬进行了发掘。这座墓葬结构坚实,封闭严密,葬式特殊。里面有木棺石椁,石椁外用石灰米汁拌花岗岩石子、黄砂浇灌,厚0.4米,坚固异常。在如此条件下,木棺内具有绝氧、衡温、湿润的作用,再加上里面还有中药防腐,于是墓葬主人的尸体和随葬衣物保存完好。

    在石椁盖上阴刻有“元裕庵李先生府君之墓,至正十年二月五日葬”。原来,这所墓葬是元代李裕庵的墓。在棺内右侧放置一具迁葬的女性骨架,考古专家判断应是李裕庵夫人的遗骨。而这双精致的绣花鞋则是李裕庵夫人的。

    据记载,李裕庵为元代邹城儒学教谕。按照咱们今天的话讲,就是邹城教育局的局长。墓葬规格并不低。棺内有唐、宋铜币69枚,丝、棉、麻质地各种衣物55件,有鞋、帽、靴、袜、袍、衫、裙、裤等。其中有5件刺绣衣物,具有典型鲁绣特点,精品有山水人物菱纹绸裙带、梅鹊花卉罗纹裙带,还有一件就是这双素绸鲁绣花卉女鞋。目前,传世和出土的元代完整刺绣衣物在国内比较罕见,这双素绸鲁绣女鞋的发现在山东尚属首例。

    鲁绣的由来和发展  鲁绣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这一时期,山东地区就出现了享誉天下的织染绣品“鲁缟”和“齐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制统治薄弱,刺绣便由帝王公卿的章服发展到民间。当时齐鲁的织绣最为发达,齐国妇女高超的刺绣技艺已闻名全国,产品行销各地。汉代的统治者在一些刺绣工艺高度发展的地区有所谓“服官”的设置。《汉书》记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以后即沿袭有了“鲁绣”之称。

    隋唐时期,山东刺绣技艺进一步提高,已采用齐针、平针、套针和网针等多种绣法,并能综合运用于绣品上。宋元时期,山东地区刺绣工艺得到了全面发展,出现了网针法和打籽针法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绣针法,形成了以青州府为中心的官营丝织品制造地。

    “鲁绣”还凭借着山东优越的适宜于桑蚕生长的自然条件,其绣线也别具风骚,与其他绣种相比可谓上好,绣出的纹样更坚韧、耐磨,而且不怕水洗。

    元代的这双绣花鞋,从刺绣技法和装饰纹饰上看,主要承袭了唐宋时期的特征,并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打籽绣针法,承袭了宋绣针法特点。

    元代绣花鞋。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现千年鲁绣风采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