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中村养老的昌邑方式
  • 2011年08月05日 作者:
  • 【PDF版】

    ①医生来公寓定期对老人查体。②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在屋里就能用餐。③老年公寓的走廊内,老人开心地聊天。④健身房内的动感单车也让老人们体会运动的乐趣。⑤在B207房间内,刘桂芝和老伴像在家一样,过的舒适自在。

    座落在昌邑市南部的辛一老年公寓。

    本报记者 张焜 吴凡

    7月28日,昌邑奎聚街道辛置一村70岁以上能够自理的老人们集体住进了村里为他们建造的敬老院。住了一辈子平房的老人们怎么也想不到,能够住进相当于三星级宾馆的屋子里,一分钱不花还有住有吃有玩。

    这个历时近两年、投资3000万元建造而成的“辛一老年公寓”,抓住城中村改造的契机,占据昌邑城的“黄金地段”,给城中村改造后老人们的居住生活创造了一种新方式。

    过农村的生活,却享受着城市的硬件条件。耗资巨大的敬老院,没有外来甚至本村企业的经济资助,该靠什么来支撑,是否具有可复制性?

    乡村化的城市养老

    在解放路驱车行驶至昌邑市新政府大楼,在附近一拐弯,不远处就能看见扎在一片树林中的“辛一老年公寓”,这栋只有四层高、略带有中式古典风格的红砖楼,在城市未开发的角落里显得异常安详。

    说是红砖楼,但房子的前后左右最多的是玻璃。从上到下通透的落地窗,让200多平方米的公寓大厅显得格外敞亮。

    敬老院院长刘吉恒的办公室在公寓二楼,进大厅门左转到楼梯口拾级而上,发现每一节楼梯比普通楼房的楼梯矮了一半,爬楼并不费力。一路上见到不少的小门,标着门牌号。刘吉恒说,那全是“标间”。

    恰巧辛置一村的村支书夏新刚正在敬老院,刘吉恒就把导游的活交给了一手操作建起这栋敬老院的他。“这里是不是很凉快?”夏新刚见面第一句话就问记者。他说他很在意这个,因为他想让村里的老人在这里过得更舒服些,做过多年民间调解工作的他很清楚老人们的苦恼。

    一辈子辛辛苦苦攒下了几间房子一些土地,儿女长大分了家,自己就成了被轮流赡养的人,农村的家庭矛盾也由此开始。“ 如果村里面能给老人们一个安身之所,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呢?”

    2009年,辛置一村面临城中村改造。到外地考察了一圈的夏新刚觉得,建个敬老院或许挺不错。不过找了好几个样本,他和村主任魏志华都不满意。

    虽然农村要变成城市了,但老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不那么容易改变,都那么大年纪的人了,何必强求他们改变呢?如果没有敞亮的院落,没有可以让在农村生活惯的老人们经常“活动活动”的地方,他们肯定受不了。

    当脱离了几十年赖以生存的土地,从低矮的平房住进宽敞明亮的高楼时,可能有很多人开始发现,那些自小在“农村”生活的城中村老人们,总也找不到感觉。老人们无法在高楼上找到农家小院的宽敞,也无法找到出来进去的便捷。当儿女们发现有些老人总喜欢呆在高楼的车库里时,才知道,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饱了坐在那里等吃下一顿,最后睡觉。

    穿过“辛一老年公寓”的大厅,透过正对着大厅正门处的落地窗,能够看到外边绿葱葱的一块“天井”。夏新刚说,农村的敬老院,就应该有农村的样子。在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个天井,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土地,可以让老人在闲暇的时候种种菜。所以,敬老院里“理所当然”地空了两块给老人种菜的地。

    在“辛一老年公寓”里,住着50多位老人,都是辛置一村的村民及其家属。他们最高兴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够望一望屋外的这两块地。

    很多老人早就催着夏新刚买种子,种了一辈子地的他们早就有些“按耐不住”,这些淳朴的老人说,收成之后,敬老院的菜都不用采购了,能够给村里省钱。但夏新刚没急着买种子,却在想着养鸡鸭。

    种出来的菜给老人们吃,剩下的菜养家禽,家禽还可以供给老人们吃,家禽的粪便可以用来种菜。“自己种,自己养,比外面的保险,老人吃着也安全。”

    城市中的敬老院变得这么“农村”,辛置一村的村委觉得,这才是“世外桃源”。

    “以外养内”的生意经

    在辛置一村有420户共计1200多位村民,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50多人。“辛一老年公寓”总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设有标准房间100间,可安置200位老人同时入住。“辛一老年公寓”对于这个不太大的村子来说,有点“奢侈”。

    这所敬老院的3000万元投资,来自于原先村办企业的资产,这个数目对于辛置一村来说,是个极大数字。夏新刚说,城中村改造后,经济来源会更少。 所以,建显得有些“奢侈”的星级养老院,就是为了“以外养内”。用村外人缴纳的养老费用,支撑本村的养老事业。

    “辛一老年公寓”最大的看点是三星级。夏新刚说,建院初期,就是按照三星级的标准来的。敬老院刚盖好,就有商家找到村委,说想租下这房子开宾馆。这种档次的宾馆,肯定有钱赚。可村委就想给老人们建个养老院,星级的。让村里的老人们生活得好,让村外的老人愿意来。

    “辛一老年公寓”一楼西南角是一个可容纳近百人的活动厅,这里可以跳舞、看电视,甚至可以请一个戏剧团来表演。除了这些,还有健身室、乒乓球室、台球室、书画室,甚至连网络都准备好了。这些对于在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本地村民来说,好像没有多少用处。但对于在城市中生活的老人可就很合适了。

    一间标间可供两位老人居住,房间内有独立洗手间,带着淋浴喷头。老人们可以“拎包入住”。毛巾、牙具都有现成的。两套被褥随时更换,跟宾馆一样。

    “城市中的养老院想找这样的,也不容易吧?”夏新刚说,加上“农村化”的种菜、养殖还有周边宁静的环境,相信绝对是吸引人的。“辛一老年公寓”就在城市的准中心地带,夏新刚不愁村外老人不来。事实上,刚开放才一天,就有人来考察了。

    一个5000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老人亲戚朋友较少,相对孤独,应获得更多关爱。

    城市里住房问题成为限制多代同堂的一个很大的限制条件,子女与老人分住的比例越来越高。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逐渐长大成家,“二养四”的家庭结构注定了至少有一对老人要独自生活。

    现在每位老人每个月的费用是1300元。市场很大,夏新刚觉得这并不贵。潍坊许多敬老院的价格是800到1200元不等,但这不包括伙食费。本来1500多元费用的“辛一老年公寓”尽量降低到了1300元,包伙食。中午是四菜一汤的级别,第二天不会重样。

    夏新刚而今比较担心的是卫生问题,为此安排了8名保洁员不间断地上班,12名工作人员保证伙房的卫生。 村卫生所的医生每天都呆在敬老院里。以后人多了,肯定还得加。

    辛置一村的村委认为,收的钱只要能维持敬老院的开支就行了,不求挣钱。

    复制需要下狠心

    修建星级敬老院方案出炉后一段时间内,村里一直存有非议声。

    辛置一村的一些村民觉得,村里的老人不多,何必花那么多钱去办这么一个“不赚钱的买卖”。全村20栋回迁房还没有建完,这么多钱都投进去了,却并不是所有的村民都能得到实惠。

    有人说,这个方案实在太傻,但最终“辛一老年公寓”还是建成了,81岁的村民程大娘如今就住在这所敬老院内,以前她都是一个人做饭、吃饭,活动不便的她总是凑合着吃饭,肠胃并不好。当她和其他50多位同村人住进来后,发现饭菜都是直接送上门,由于距离城市很近,儿女们时常能够来与老人相聚,这时,很多人才知道这敬老院比在家里好,非议声渐渐被老人们的笑容所淡化。

    初尝成功的村主任魏志华说,做这种公益的事,首先是得下狠心。城中村的土地,寸土寸金。谁都想拿这些土地去挣大钱。可挣再多的钱,也不能消除老人的孤独。

    当被问到这种养老方式能否被复制时,夏新刚当即回答:“能”,这或许只是他的期望,因为刚说完这一个字后,他表现得有些犹豫。因为筹集3000万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多亏辛置一村有这个实力。

    魏志华说,昌邑市政府还有不少扶持政策,才能够使辛置一村的养老“星级化”。

    夏新刚毫无避讳地说,一些经济实力稍差的城中村,可能要下更狠的心,或许才可以建一个符合自身条件的。

    “辛一老年公寓”的城中村养老方式重点不是硬件的星级化,而是给农村的老人们一个合理的渠道,慢慢融入现代化的生活。

    已显成效的昌邑社区免费养老已经成为一种模板,这种依靠企业投资的城市化养老与辛置一村农村养老是有区别的。

    当一些农村开始融入现代化城市中时,老人们的养老问题,不是靠钱就能够解决,这也是一些从农村走进城市的年轻人,无法说服家乡父母来到城市享福的原因之一。只有当人们有意地在城市中留给他们一点空间后,他们才会慢慢地在农村与城市的交叉点找到平衡,过渡到新的生活,安享晚年。

    村民及其村委,要能够下狠心为老人们埋单。不光他们,上至乡镇、街道乃至市县区政府,都应该为此买单。

    魏志华觉得,或许政府的资金不可能支撑遍地开花的敬老院,但应该有所倾斜,比如水电暖等的优惠、免费扶持,这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但这种埋单,也需要下狠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中村养老的昌邑方式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