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文静
茅盾文学奖越来越注重名人效应了。在首轮备选的81部作品中,前20位作者基本上都是响当当的文学大家,苏童、莫言、叶兆言、韩东等都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排得上名号的大腕。但综观前10名中占据8个席位的“作协主席团”,不禁让人感叹,非著名作家要突围茅奖太难了。了。
其实,茅盾文学奖评选中出现“主席俱乐部”一点儿都不必感到奇怪。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机制规定其本身的运作方式。茅奖绝大多数作品是由各地作协和出版社推荐的,鉴于茅奖的至高荣誉,不可避免地就是只有获得了一定社会地位和名望的作家才能有推荐资格。除非很有影响力,作协体系外的作者一般很难去分食茅奖一杯羹。70后、80后等年轻作家获得推荐的机会非常渺茫。
既然是推举产生获奖作品,那就难免各地作协主席的参选作品占据较高的席位。再者,茅奖的评委们基本上也是作协体系内的,那么茅奖由评选机制带来的封闭性就不可避免。
当然,不是说获得了茅奖就一定能成为一流的作家,茅奖到底有多少价值也是各有各的看法。但是作为一个纯文学奖项,在传统创作手法内,也许只有“主席们”才能代表中国纯文学的水平和高度。毕竟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只有有能力写出好作品,才能坐上作协主席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