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华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节俗活动主要包括两大主题,即祭祖祀先与普度孤魂野鬼。
这天家家户户准备各色瓜果美食及纸钱、燃香等祭品,或将祖先迎于家中祭拜,或到墓地致祭。在山东,中元祭祖习俗亦较为普遍。一般都是在午后或傍晚时分带着祭品到墓地上坟祭祖,祭品为各色时令瓜果及水饺、菜肴等。在单县,祭品尤为丰富,有竹子做的盂兰盆、纸做的衣帽及一大桌素食等。在鲁中地区的淄川、沂源、莱芜、新泰及蒙阴等地,则流行将祖先请回家中致祭,并在一些地方(如新泰、莱芜)形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出门在外的人也必须要赶回家中,参加祭祖活动。这天早上,家家户户先将家堂轴子悬挂于正屋对门墙壁之上,再到大门之外焚香烧纸、燃放鞭炮请祖先回家过节,俗称“请家堂”。祖先进门之后,在桌上摆放各种供品,有酒、茶水、西瓜、葡萄及鸡、鱼、各色炒菜、馒头、水饺等。下午时分再举行隆重的“送家堂”仪式,再次焚香烧纸并燃放烟火爆竹,气氛庄重而又热烈。
俗谚说“七月半,鬼乱窜”。据说这天地狱之门洞开,众鬼魂汹涌而出。有家的鬼魂就回到各自的家,享受亲人的祭祀,而无家可归或无法回家的鬼魂则成为可怜的孤魂野鬼。由于害怕孤魂野鬼作祟人间,所以这天除祭祀祖先外,还要祭鬼普度以示安抚,并希望它们早日解脱。
在中元普度的主题中,一个非常盛行的习俗活动是点河灯、放河灯。河灯又被称为“荷灯”,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荷叶灯,直接在带柄的碧绿荷叶上插蜡烛即可。中元节制作河灯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孩童们来说。清代诗人庞垲就曾描绘过中元节小儿手把荷叶灯结伴游玩的情景:“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荷叶灯外,还有西瓜灯和南瓜灯,还有的孩子直接在莲蓬上插香头做成莲蓬灯。晚间时分,小孩们三五成群,各举莲花、荷叶等灯,绕巷高声喊唱:“莲花灯,莲花灯,今天点了明天扔。”
放河灯,即将河灯放入江河湖海之中,目的在于济度孤魂野鬼,为照幽冥之苦。这一习俗在很多地方都成为一项盛大的活动。如在山东德州,中元节放河灯的场面就十分壮观。人们用瓜皮、面碗、纸张制成灯具,并以街巷为单位,制成特大纸船,置目连塑像于船上,至中元夜,便把灯具和纸船放入运河内,使其顺流而下,摇摆动荡,似天上点点繁星,与岸上提灯观望的人们相呼应。人们站在岸边看着河灯越漂越远,心中则默默祈祷。如果河灯沉没水中,就认为亡魂已经得到拯救,去投胎转世了。如果河灯在水面上踯躅不前,或被水草牵绊,就认为亡魂心中还有所牵挂,或恋念同伴,不愿离去。这时人们便赶紧想办法让河灯前行。人们都希望亡灵依附着河灯随波漂向远方,到达安乐的彼岸,得到彻底超脱。直到河面上的河灯越来越稀疏,夜色里的水面重新变得静寂,感到冷落的人们才离岸而去。
(本文作者为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