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自忠女儿回乡参加父亲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接受本报采访———
临清纪念父亲,让我很感动
  • 2011年08月11日 作者:
  • 【PDF版】

    张廉云回到临清,家人时刻陪伴。本报记者 李军 摄

    本报记者 刘铭

    8月11日是临清籍抗日名将张自忠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临清组织系列纪念活动。10日,张自忠的女儿张廉云回老家出席纪念活动时接受本报采访。虽然很少回家乡,张廉云说起家乡话仍然地道十足,深情讲述父亲的一生。

    新闻资料

    “吾一日不死,必尽我一日杀敌之责;敌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贞至死而已。”

    ———张自忠写给弟弟张自明的信

    张自忠(1891-1940)汉族,字荩忱,山东临清人。

    1940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时刻。5月6日,第五战区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挥师东渡襄河与日军决战,十天之后的5月16日,张自忠将军身中七弹,壮烈殉国,终年49岁。他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以上将集团军总司令身份为国捐躯的惟一一人,也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阵营五十多个国家中战死疆场的最高将领。

    “家乡纪念父亲,让我很感动”

    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张廉云虽已是耄耋之年,但老人思路清晰、精神矍铄,说话铿锵有力。谈起这次回老家临清,张廉云连说“思绪万千”。“回了几次老家,具体多少次,现在也说不上来了。”张廉云笑了笑。

    今年5月中旬,张廉云得知临清要在8月11日给父亲举行纪念活动时,表示“一定回家一趟,决定破个例,回老家看看。”张廉云说,以前是她管两个儿子,现在是两个儿子管她。“因为年事已高,他们给我‘约法三章’,要求我不出远门。”

    临清建有3个名人馆,一个是张自忠将军纪念馆,一个是季羡林先生纪念馆,还有名画家张彦青美术馆。“文有季羡林,武有张自忠。”临清百姓常以此为傲。

    张廉云说,父亲49岁在前线牺牲,如今都过去几十年了,老家还在为他组织诞辰纪念,感触挺多。“一个人没有就是没有了,可是一直到现在,家乡还在纪念他,很感动。”

    “听说父亲牺牲,以为日军造谣”

    张廉云在家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哥哥。“当时是母亲带着我们随军,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定居在北平。”张廉云说,父亲有时在山西有时在河北张家口驻军,“常常去,常常回来。”

    “那时候看到父亲的副官回来,我们一家人就特别高兴,不是说父亲回来就是要接我们去。”但到了抗战以后,也就是1937年8月份,张自忠将军就离开家人上了前线。“那时候经常在敌伪沦陷区的报纸上或通过地下电台看到、听到父亲的名字,说父亲牺牲了,我们就知道父亲这一定是又打了胜仗,日军经常这样造谣。”

    1940年3月份,那时同叔叔、哥嫂、堂姐瑜云住在一起,接到父亲的电报后,打算让叔叔带着去湖北前线看父亲。但到了5月份,张廉云看到上海一家报纸的文章,说是张自忠战死沙场。“我将信将疑,以为又是日军在造谣,直到有一天,叔叔、哥嫂和堂姐一块都到我房里来,叔叔流着泪告诉我说父亲牺牲了。

    “父亲牺牲的时候,我只有17岁”张廉云说,他和堂姐瑜云抱着大哭,这个消息“让我一下子掉入了深渊一样”。

    “最后一次回家,给我留下嫁妆钱”

    张廉云回忆说,最后一次看到父亲是在天津。1937年9月上旬一天晚上8点左右,张自忠悄悄来到位于天津英租界66号路的家中。

    “平常父亲一回来,家里热闹得很,可这次回来家里却显得很沉闷,父亲向叔叔交代了几句后就走了。”张廉云说,每次打仗前,父亲总会留遗书,这次也不例外,同样是委托后事,当时父亲给她和堂姐留了一些钱,说是留着结婚时买嫁妆用。

    因当时情形紧急,晚上10点左右张自忠就趁着夜色离开了。张廉云说,他走的时候不要人送,几个孩子伏在二楼的栏杆上,看着他迅速而安静地走出屋子。“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

    “父亲忠于国家,现在写父亲的书很多,写得最好的还是林治波的《抗战军人之魂:张自忠将军传》,主要是史料详实。”

放大 缩小 默认
临清纪念父亲,让我很感动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