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涨”潮生活
  • 2011年08月12日 作者:
  • 【PDF版】

    各种蔬菜的价格居高不下,让居民觉得“菜篮子”越来越重。本报记者 孙国祥 摄

    本报记者 王琳

    油价在涨、肉价在涨、粮面在涨、水果在涨,就连方便面、饮料也在“趁火打劫”。近几年以来,物价全面上涨,“蒜你狠”、“姜你军”和“糖高宗”,还有“豆你玩”等一系列网络热词的出现,然而,每一个谑称背后,都是小市民们面对物价赤裸裸上涨势态所表现出来的调侃与无奈,于是“菜奴”和“海豚族”应运而生。

    面对不断攀高的“CPI”,你是否也感叹,物价上涨真的一点都不新鲜了。明天早上的菜市场,青菜的价格或许又要高于今天。物价,就像是一只虫子,正蚕食着经年累月上涨不多的薪水,以及本来就不盈余的幸福感。

    一天两餐,“被减肥”的无奈

    潍州路金融街附近矗立起越来越多的高档写字楼、豪华居民区,物价持续上涨或许让这里的白领们大呼吃不消,时装、咖啡贵了、娱乐场所消费也高了,但无论如何恐怕都不会影响到他们基本的生活质量。然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金融街对面一条胡同里,住着的那两位空巢老人,已经由一日三餐改成了两餐。

    72岁的谭清华老人已经卧床不起10多年了,自从那次脑血栓后,腿就没了任何知觉。几年前,他向所在的社区居委会申请了低保家庭困难补助申请,或许每月多出来的300多块钱,在很多人眼里都微不足道,但对于老谭两口来说,已经是雪中送炭。

    谭师傅,周围的邻居都这么称呼他。他曾经是汽修厂的一名车间工人,有很好的修车技术,手下教出的徒弟少说也有二、三十个,不少有出息的徒弟已经开起了自己的汽车修理厂,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老板。“很多徒弟很孝顺,经常来看我。”头发已经花白的谭师傅伸手摸了下其中一个徒弟送来的紫砂茶壶自豪地说,由于年轻时干活用力过度,他的十指已经呈现诡异的弯度。“俗话说,救急不救贫,现在什么都在涨价,真的有点吃不消了。”

    谭师傅的老伴从年轻时就没有工作,因此老两口就靠谭师傅那点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到去年,谭师每月的退休金涨到1100元,谭师傅算计着:每月拿出460元作为基本生活费,他和老伴都有高血压、心脏病,平均每月药费、医疗费也得360元左右,再就是每月电费80元、电话费50元等。这样下来,不计算饮食支出,每月几乎剩不下多少钱。偶尔,老伴需要住院,就会把两人辛辛苦苦攒下的一点积蓄花个干净。

    “平时多半下面条,搁点油,撒点盐就行了。再就是泡方便面,就点酱豆腐、榨菜就可以应付一日三餐了。”谭师傅言语里充满无奈,从去年冬天以来,一股涨价风刮起,就连这样毫无质量的三餐也很难保证了,他和老伴不得不将一日三餐减少为一日两餐。上午十点吃一顿,下午四点多再吃一顿,“晚上早睡就感觉不出饿来了”。

    说话间,谭师傅的老伴从外面买菜回来了,一件的确良的绿褂子晃晃荡荡挂在老人清瘦的身上,脚上的黑凉鞋也有多次补过的痕迹,可能穿得太久,上面已经布满褶皱。

    “以前胡同口的刀削面5元1碗,现在要8元1碗;以前鸡蛋3.4元/斤,现在要4.7元/斤,都不敢吃了。”这个小老太太抹了抹眼角说,儿女本身都不富裕而且又在外地打工,家里就剩他们老两口,自然也不好意思再问孩子们要钱。当鸡蛋涨至4.5元/斤时,她和老伴曾下定决心不吃鸡蛋,以便一天省下两个鸡蛋,结果最终熬不过,还是又吃鸡蛋了。“营养跟不上就容易生病,还得花钱买药。”老人苦笑着说,现在猪肉十六、七元一斤,算来算去还是吃鸡蛋最便宜。

    “这样的低保对象,我们自然是想尽办法帮扶。”院校街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马主任说,虽然谭师傅每月有退休金,但考虑到他老伴没有经济来源,两人的身体又都不好,所以每月补贴他们300多元。“但看到两位老人生活水平随着物价上涨直线下降,我们也是心里跟着着急。”马主任说,社区依然每年冬天都会来帮两位老人生炉子取暖,平时逢年过节也会过来探看,尽量为老人添一些米、面、油等日常用品。

    刚当房奴,又成“菜奴”

    前些日子,在玉清东街一幢写字楼里上班的田真发现,外卖里附送的豆浆没有了。几乎就在同一天,她经常吃的胡萝卜包子从一块变成了一块二,更让她吃惊的是:“怎么包子皮也变厚了?”

    变化几乎体现在方方面面。大包沙琪玛从八块九变成了十二块六,常吃的老婆饼从六块变成了八块,超市里几棵油菜竟然标价两块五毛钱。老公每天用来当宵夜的煎饼果子价钱倒没变,可是鸡蛋贵了,加三个鸡蛋的煎饼果子从三块五变成了五块。此外,一个月以来的白糖涨价已经影响到了她爱吃甜食的喜好,她喜欢吃的米花糖从上个月7元/斤涨到了8元/斤。

    田真今年29岁,四年前与同在潍坊打工的男朋友共同走入婚姻殿堂,组成了美满的小家庭。然而,美好的感情生活,并无法填补“经费”欠缺所带来的遗憾,尤其是从今年年初开始,在工资没有任何上涨迹象的情况下,物价却像是脱了缰的野马。

    他们开始渐渐为了柴米油盐争吵,田真有时会绝望地想,不如离婚算了,是谁说的贫贱夫妻百事哀。两个人每月都只拿一千五百元左右的固定工资,既要还贷款,又要维持基本生活,还想“奢侈”地留点积蓄,所求不高,却很难实现。最近争吵,是由一捆油菜引发。那天晚上7点,田真走到金马路家乐家附近,割了三两猪头肉,买了一捆油菜,共计11元钱。那天工作很辛苦,她想着早点回家,便没有等着“打折时间”到来,匆匆回了家。哪知回家后,丈夫非但没有安慰她一天辛苦工作,反倒埋怨她,为什么不等到打折时候再买。毕竟她买完后已经快八点了,按照惯例,佳乐家八点半到九点之间,就会开始对蔬菜打折。

    田真委屈极了,自然又哭又闹和丈夫吵了一宿。丈夫耐心地安慰了她,“我也不想如此委屈你,现在什么都贵,就得想办法省啊”。

    “以前社区大妈们热衷的超市优惠单,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也开始留心了。”现在田真去超市,专盯那些挂黄色牌子的,因为这都是打折的、特价的,买了就是“捡漏”。同一种商品,她总要在心里换算一遍,挑性价比最高的买,货品有散装的就不买包装好的,超市打烊前总爱去看一下,“扫扫底”。

    田真最近另一个发现,就是自己取钱频率变高了,以前三百五百地取,现在八百一千地取。朋友聚餐,以前没什么感觉,现在参加前要先打打算盘了。但是好的一点是,最近聚餐也心照不宣地少下来了。

    “物价飞涨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我只是其中之一。”田真认为,物价起伏对他们这样“双职工”家庭来说,不会有“灭顶之灾”,也未必真的对生活质量造成太大的改变,某种程度上,这更像是一种心理压力。

    好日子宽裕点过,穷日子紧巴点过,这是田真刚感悟到的生活哲学。自从近来物价上涨,她就就不怎么在门前的菜市场、超市买菜了,而是到南下河选购。“这边的菜价普遍比我们周边便宜了1元钱左右,牛肉更是便宜了

    2元钱,一次买个7斤肉,就能管两周了。”田真说,多买一点,来回的车费也能抵消。

    最缺的是生活安全感

    “毕竟幸福的家庭生活,来自社会的安全感是必不可少的。”物价“冷暖”,中低收入人群先知。可是对于月收入在3500元以上的沈懿来说,他看待物价上涨有另一番感悟。

    沈懿是公安部门的一个普通公务员,每月各种费用补贴加起来收入3500元左右,他的妻子也是一位公务员,两人月收入加起来在7000元以上。因此,他坦言,自己的基本生活质量并没有因为物价上涨,受太大的影响。“每月还贷款1600元左右,剩下5000多元自由支配,我和妻子足够用了。”

    然而话虽如此,面对处处涨的生活,他也有些“不淡定”了。最近发现:不论是在单位周围吃饭还是叫外卖,都会看到“因为物价上涨,饭菜价格也随之上调”的通知。在自家小区对面有一家中式快餐厅,年初的时候,一份有饭菜有汤的套餐需要12元。现在,同样的东西变成了16元。“这个涨速,谁吃得消。”

    “不过,整体来说物价对我们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因为平时日常生活花销在我们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太大。”沈懿说,他家目前最大的开销就是“小公主”,女儿一岁多了,每月奶粉钱就要1500元,此外各种小衣服、玩具、尿不湿等等又得花去将近1000元。

    沈懿掰着指头数,现在棉花涨价厉害,去年棉花单斤价格还在16元左右,做一床双人大棉被算上手工费,只要120元。可是今年给女儿做小被子时发现,棉花单斤价格已经涨到26元,做了一床单人小被和去年做大被子时花的钱数相当。此外,由于棉花价格上涨,棉布价格自然水涨床高,给女儿买件小衣服动辄也得一、两百元。“前两天做了一床新床单被罩,发现纯棉布料竟然涨了好几倍。”他惊奇地发现,前年还不到20元一米的布料,现在居然飙到了60元一米。

    “随着女儿年龄增长,吃得多了,奶粉钱自然要跟着投入。”沈懿说,女儿一直喝的是一种叫纽利兹的进口奶粉,一桶就要300多元,最近半年每桶又涨了将近二十元,一个月算下来就得多花100元。

    物价失去控制似的上涨,最大的影响就是生活的没有安全感。沈懿说,攒钱是每一个人面对物价上涨的“本能反应”,虽然现在收入够花,但是眼看物价噌噌上涨,如果再不攒钱,难保以后会在钱上受难为。“妻子一个月没有买猪肉了,做饭少,而且猪肉现在好像挺贵的。偶尔做饭,都是素菜为主,或者买鸡肉、鱼肉。”提起物价对他生活的影响,他说再有就是现在水果也挺贵的,稍微买一些就要好几十块钱。

    沈懿说这些时带着些许无奈,他像众多的“80后”一样,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工资收入不算太高,但在这样一个小城市也可以过得潇洒自在。他对物价飞扬没有咬牙切齿的憎恶感,他明白这是社会的一种连锁反应,没法说究竟是谁对谁错。但是他或多或少有些失望:“如果涨价仅仅集中在房子、首饰、服装等奢侈品上倒还好说,可这轮涨价狂潮中偏偏是日用品充当涨主力”。

    沈懿说,在他看来,物价是魔术师,我们是金鱼,让我们摆方阵,我们也没办法摆成圆的。在高物价的调教下,大部分人都修炼成省钱家,把智慧都倾泻在节约生活成本这件事上。有人恨不得退化成兔子,天天啃点菜叶子。有人被迫变成“出家人”,从一天吃三顿肉改成三天吃一顿肉。这些被逼着培养出来的“生活情趣”,无不侵蚀着每个人的幸福指数和安全感。

放大 缩小 默认
“涨”潮生活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