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8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沂蒙精神新活力———山东推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纪实》一文,本报现予以转发———
沂蒙精神新活力
———山东推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纪实
  • 2011年08月16日 作者:
  • 【PDF版】

    革命老区临沂市新貌。

    盛夏时节,我们来到抗大一分校旧址、山东省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缅怀先烈,追忆往昔:战争年代,百万沂蒙人民拥军支前,10万英烈血洒疆场,八百里沂蒙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堡垒,孕育了弥足珍贵的“沂蒙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从沂蒙腹地到泰山之巅,从黄海之滨到黄河尾闾,山东历届党委、政府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千方百计为群众谋福祉,始终如一地坚持群众路线,紧紧地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周围———这正是“沂蒙精神”的特质。在新时期,沂蒙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成为推动山东产生历史性巨变的强大精神力量。

    “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党完成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型后,群众路线仍然是党的根本路线。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都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说。

    沂蒙精神强力推动老区换新颜

    沂南县青驼镇,“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纪念园内,一株植于唐代的千年银杏,见证了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的诞生,也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

    1940年7月,300多名代表跋山涉水,穿越日寇的层层封锁,来到沂南县青驼寺,选举产生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写下山东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闻风而来的日军围剿未果,恼羞成怒地烧毁青驼寺和另一株千年银杏。

    从沂蒙山区,到胶东沿线;从渤海之滨,到冀鲁豫边区,共产党领导的山东革命根据地风起云涌。八年抗战,山东的共产党员人数壮大到30余万,占全国党员总数的1/4;歼敌60余万,占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歼敌总数的1/3。数字见证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4000万人口的山东,就有1106万人次的支前大军,100万山东青年参军。

    “山东人民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定要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这是山东历届党委、政府朴实而强烈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之初,沂蒙老区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临沂城仅5平方公里、2万人口。60多年来,在没有国家大项目支撑的情况下,临沂人民靠着奉献拼搏的精神,立足于自身的艰苦努力,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山乡面貌发生巨变:1995年,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2004年,率先在全国革命老区中实现经济总量过千亿、人均过万“双突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61元。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到156平方公里、人口152万,60年间城市扩容31倍数、人口增长76倍。

    “沂蒙精神诞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升华于解放战争时代,但意义绝不仅限于历史。在当代,它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诠释。

    “十一五”时期,山东生产总值接连突破2万亿元和3万亿元,去年达到3.94万亿元,年均增长13.1%,工业增加值跃居全国首位,人均生产总值从“十五”末的240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946元、6990元。难能可贵的是,山东在率先发展的同时,做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十二五”开局之年,山东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突出农业做优、工业做强、服务业做大。继去年粮食产量连续8年增长后,山东人民战胜罕见的冬春连旱,夏粮产量实现“九连增”。

    重点带动,一黄一蓝提升山东经济境界

    从莒南县城出发,向东北30公里,就是著名的厉家寨。从1944年建立党支部至1956年,厉家寨的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七八十公斤递增至276公斤,提前10年实现全国农业发展计划纲要的目标。1957年,毛泽东同志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让这个小山村名扬海内外。厉家寨是山东农民开拓创业的第一枝“报春花”。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山东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创造力,农村改革之花争奇斗艳。商品经济大合唱、农工贸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山东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的这些经验,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更奠定了山东农业第一大省的优势地位。如今,山东农业产业增加值全国第一,农产品出口连续11年居全国之首,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1/4强。

    在摘取农业产业化硕果之后,敢闯敢干的山东人,以极大的激情,在现代工业领域创业创新。作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之一,山东早在1975年就创造出举国关注的“胶东模式”。1991年,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大幕悄然拉开。这一破冰创举,为后来的国企改革杀出一条血路。两年后,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抓大放小”战略,超前完成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政策措施,全力培植高新技术、外经外贸、民营经济三大亮点,促使一批企业在市场中脱颖而出,逐步形成以“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为特征的“群象经济”。“十一五”末,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万多个,比1962年增长5.3倍,总产值是1949年的6880倍。

    近年来,山东坚持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拉开了全省科学发展的新格局。今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2009年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且起步顺利、开局良好,全区投资、进出口、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黄一蓝”就像两大引擎,提升了山东经济新境界。

    关注民生,牵挂群众衣食住行 

    “竹青藏胜景,柳翠映泉清。布谷枝头探,鱼虾荇下行。柴扉遮纺女,曲径掩童音。信步心弦颤,回眸更动情。”这是记者在沂南县竹泉村采访时生发的感慨。

    过去,竹泉村因交通闭塞,村民生活困难。2008年,一家旅游公司投资1.56亿元,为村民集中建设宽敞明亮的楼房,修缮改造腾出的旧农房,开发成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的景区,吸纳八成村民在家门口就业。67岁的高寿会在景区编织竹筐工艺品出售,一年纯收入2万元。在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推动下,类似竹泉村这样的生态文明村,临沂市已建成1500个。

    “高度关注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实利益问题,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的话,道出山东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决心。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山东省财政对民生投入累计达7004.5亿元,去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总额的51%;解决了52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近400万户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5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10万人。

    “过去5年,是山东民生政策出台最多、民生投入力度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姜大明说,“十二五”期间,山东将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做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增幅更高一些。

    同舟共济,党群关系和谐融洽

    年轻的“沂蒙母亲”王换于,一手抱婴儿,一手牵着四五岁的孩子,身前身后,还依偎着4个少年……沂蒙红嫂纪念馆里,一座铜雕背后,包含着令人动容的故事:为了照顾八路军的后代,她的4个亲骨肉不幸夭折。

    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岂止一个王换于!陈毅元帅曾深情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战争年代,为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共产党人舍生忘死。和平时期,山东省忠实执行中央的各项政策,始终维护群众利益;人民群众视共产党如亲人,党群、干群关系和谐融洽。

    山东的决策者深知,经济社会处在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尤为重要。为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第一时间听取群众呼声,山东2005年实行“绿色邮政”,2006年开通“省长信箱”,2007年在全省推行“网上信访”、“行风在线”,2008年在全省推广“群众张嘴、干部跑腿”的信访代理制……目前,网上信访、视频接访等十几条渠道已经开通。全省72个县(市、区)成立群众工作机构,87个县(市、区)建立群众服务大厅,实现了一个窗口服务群众、一个平台受理诉求、一个流程调解到底、一个机制督促落实;通过县委书记大接访、领导干部公开接访、省直部门下访,与群众面对面接触,广大干部越来越善于乐于做群众工作。

    无论是遇到重大自然灾害,还是在社会发展的危急关头,深明大义的山东人民总是一呼百应,坚定地与党委政府站在一起,攻坚克难,同舟共济。非典肆虐之际,山东街头踊跃献血的群众排起长队;四川地震发生后,山东举全省之力支援北川灾后重建,3万多名援建大军完成22个乡镇重建后,又用整整一年时间,再造一座新北川,成就了新中国建城史上史无前例的壮举。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我们从山东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得出结论:数十年来,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党才战无不胜!

    人民日报记者 徐锦庚 马跃峰

放大 缩小 默认
沂蒙精神新活力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