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闲读随笔】
感受·表达·理解
  • 2011年08月20日 作者:
  • 【PDF版】

    □ 周鲁霞

    《不曾苟且》一书汇集了陈丹青、洪晃、柴静、崔卫平、刘瑜等46位写者在2010年里的“曼妙之作”。本书的选编者认为:“这是一本向文字英雄致敬的小书,也可能是中文世界最具价值的年度文本。”

    当然是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应该追问的是:价值由何而来?

    英哲怀特海在其《思维方式》一书中,对人类的思维次序作过如下的概括:重要性的感受———表达———理解。重要性的感受是思维的起点,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感受———重要性的———所以要表达,而表达又加深了理解,理解之后可能又会萌发新的感受。

    “重要性的感受”这一概念比我们的“有感而发”要更加精准。首先是要有感受。书中的46位写者都是心灵高度敏感的人,“他们来自大地。他们倾听大地深处的秘密,他们把密码翻译成美妙的文字,化作温润的气息,轻轻吐入听者的耳朵”。这种感受又须具有“重要性”。感受是私人性的,一种表达若要有“重要性”或有价值,同时必须具有超越性。感受“如果局限于有限的个体情景,就不再是重要的了。从某种意义上说,重要性是从有限的东西中的无限的内蕴中推导出来的”(怀特海)。因为对个体情景的超越,《不曾苟且》即使称不上“中文世界最具价值的年度文本”,也是最具价值的年度文本之一。因为这种超越,他们的生命和文字竟然散发着丝丝神秘的气息。“这样的文字,似乎只是经由他们的笔而出生,其生命仿佛来自一个神秘的所在。好像上帝找到了使者,他们也乐意担当这苦行僧般的使命。”他们是一群身体有所在而精神无所在的人。“即使在私人生活中把自己照料得再好,给自己找出再好的说辞,心中仍然有一处是空洞的,不能填补的。”那一个个敏感的、不安分的、无所在的灵魂,时刻保持着走出固定格局的冲动和欲望,并不断从私人领域翻越到公共空间。正是这种翻越的冲动或举动,使他们的文字获得了意义和价值。

    表达,是因为重要性的感受。正如卡夫卡所说,写作是迫于内心的压力。“重要性”因此也可理解为一种非表达出来不可的巨大的心理压迫。所以冯唐说:“心里有肿胀,要写出来,要化掉,才舒服痛快。”“归根到底,没有什么是不朽的,我们终将化为粉尘,归彼大荒,但还是要写,写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什么也不图,却非这么不可。”“不表达,毋宁死。有感受而不能吐放,于他们而言便是酷刑,是永远爬不出的地狱。”我终于相信:相当多的精神疾患正是因为有表达的压力而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所致。同样,不具备重要性的感受硬要表达也是一种“病”———无病呻吟!令人高兴的是,在书中,我们看不到这种令人生厌的呻吟。

    对重要性的感受的表达涉及技术或技巧。就表达的技术或技巧而言,46位写者堪称“文字英雄”———驾驭文字的英雄,但这绝非本书的价值所在。最重要的还是重要性的感受,它来自灵魂和精神深处的骚动,单纯的技术训练无法获得。就像电影,需要光电声色数码技术等高科技的支撑,但归根到底还是一种表达而不是一门技术。

    重要性的感受、表达、理解是一个循环。因为重要性的感受所以要表达,准确的表达能够加深理解,而在理解的过程中又可以获得新的重要性的感受。《不曾苟且》是46位写者的感受、表达和理解,因而又成为读者感受、理解的对象。精神的纯粹性,以及机智理智、幽默冷峭、怪力恣肆的行文,或许会给人一种偏离主流、有些另类的感觉。姑且把他们看作46个另类的灵魂吧。另类有什么不好?很喜欢俄罗斯思想家扎米亚京关于异端亦即另类的一段话:“异端对人类思想的健康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异端,也应当造出异端。”

    即使把46位写者看作另类,我也相信,他们书中的这堆感受、表达和理解,终会成为再普通、平常不过的常识。但时间老去,文字不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博
感受·表达·理解
不可能告别的乡土中国
用历史组装武侠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