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师文静
28日,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举办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你在高原》座谈会”。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凤胜教授、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邱勋、著名文学评论家孔范今、省作协副主席茅奖评委李掖平、省作协副主席谭好哲等专家或抒发己见,或发表肺腑感言,或“揭秘”《你在高原》创作背后的故事。专家们一致认为张炜的《你在高原》获得茅盾文学奖是实至名归。
省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凤胜教授:
“展现出山东文学创作的雄厚实力”
《你在高原》表明了张炜创作跨上了文学的高崖,这是文学鲁军新世纪、新阶段取得的重大成果,展现了山东文学创作的雄厚实力,无论是对张炜的创作还是山东文学都有重要的标志意义。这部作品是山东作家长时间不断创作、积累爆发出来的大作。张炜能够取得这么大成就也绝对不是偶然的,是其在高标准文学追求下多年积蓄力量不断完成的。
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茅奖评委李掖平教授:
“向纯正的文学立场致敬意”
此次茅奖评选机制最大限度消解掉了人情、托付、关系和招呼等因素,在实名制投票下,评委投出的每一部作品都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这是一次最公平、公正、透明的评选。
《你在高原》这部篇幅最长的作品反而成为评委们阅读量最大的作品,也是评委们讨论的热点、交流阅读体会最多的作品。62位评委读得最少的也看了《你在高原》的3-5部。这部作品是张炜20多年呕心沥血的作品,呈现了作者严谨的文学情怀,应向他纯正的文学立场致敬意。
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邱勋:
“当下作家要超越《你在高原》不太可能”
张炜对写作是如痴如醉地坚持,对文学的追求也是毫不动摇。他把写作当成劳动,而且成为坚持不懈的目标。
此外,《你在高原》具有不可超越性,张炜是处在“茂长的思想,生猛的身体”阶段完成的作品,当下的中国作家超越它是不太可能的,张炜自己也很难再超越它。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孔范今教授:
“张炜早就应该获茅奖”
此前,茅奖的评选受外界的干扰太严重,评选的文学意味差,甚至引起外界对此奖反感。此次茅奖的评选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纠偏的过程,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茅奖开始向文学标准回归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你在高原》获茅奖是实至名归。从1985年张炜的《古船》研讨会开始,张炜的作品就表现出很好的功力。从《古船》到《九月寓言》再到《你在高原》张炜一步步走下来,在寻找、构建一个现代的精神高原,这很了不起。
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谭好哲教授:
“在当代文学史上确立了新的高度”
首先,《你在高原》恢复了文学的记忆功能,张炜通过记忆去呈现了历史,追问人的生存命运以及历史变迁中人生所达到的深刻程度。作品扩展了小说的创作题材领域,“50后”这一代人的承担、痛苦追溯被呈现出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作家来写这代人,通过这代人去追索生活。
再者,《你在高原》强化了一种基于社会的向善人性回归,以及天人和谐的生态意识。这部作品把生态和人的发展、社会的大发展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生态概念。《你在高原》在当代文学史上确立了新的高度。
省文艺创作研究室主任、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延辉:
“表现了对理想的激情追求”
张炜的创作不能简单地概括为刻苦,他都到了痴迷的程度,这次获奖也不是偶然,背后是他创作的激情和坚持。作为知识分子,张炜在思想文化交锋中也没有携带和退让,也表现了对理想的激情追求。
省文学研究所所长王耕夫:
“人物的独特带来作品视角的独特”
《你在高原》拔得头筹不在于其宏大,而在于其独特。独特之处在于故事结构的独特,“我”这个主人公形象是作者创作意图的载体,人物的独特带来作品视角的独特。
山东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海珊:
“给读者一种纯粹的文学质地”
《你在高原》是知识分子的良心之作,给读者一种纯粹的文学质地。作品呈现了大爱生辉出来的孤独寂寞和对现代文明的厌倦之感,其与中国古典文学是一脉相承的。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赵月斌:
“回归本真的心灵之书”
这是一部面向自我、回归本真的心灵之书,是一部面向时代社会的感召之书。它对阅读环境提出了一种挑战,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是一部需要读者静下来去品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