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晓闻
今后,山东省省级及17市慈善总会将动态公布慈善资产状况、慈善款物募集使用情况,并设立慈善开放日和开放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本报9月29日A11版曾报道)。
自郭美美事件之后,各大慈善机构先后卷入信任危机。以公信力为生命线的慈善事业遭遇质疑,受捐资金锐减。重建社会信任,建立慈善信息公开机制已经刻不容缓。
慈善机构是爱心的媒介,公信力是其永远的生命线。如果慈善腐败,伤害的是社会良心。因此,慈善行业最应该引入公开透明的理念和制度,因为公众有权利、也应该知道爱心捐款用到何处、怎么用的。而慈善机构紧闭的大门,不仅遮住了本应公开透明的账目,
也挡住了公众对于慈善的热情。如果慈善事业能够完全公开透明化,不仅是对民众慈善诉求的回应,更是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拯救。
如今,各地慈善机构纷纷公开账目信息,是否意味着慈善机构可以从此走出信任危机,重建公信力?笔者认为,长期以来追责机制缺失,监督管理机制缺乏等给慈善腐败提供了温床,慈善机构要重新“站起来”,还需尽早出台相关立法,加强第三方监督。除了政府的监督以外,民间专业评估机构和执法机构也须尽快建立。加强媒体和公众监督,保证公民对慈善机构基金的知情权。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个慈善机构要完善内部监管,严格自我约束。对于基金的申请、拨付、核销等务必要严格管理、制定严谨的制度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