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镇馆之宝系列之十八
三枚骨针见证先民生活
距今7000年左右,保存完整,堪称“中华第一针”
  • 2011年09月30日 作者:
  • 【PDF版】

    骨针全貌。本报记者 王海龙 摄

    本报记者 王海龙

    芸芸众生,有名的、无名的,谁能留得住时间?它们静默无声,却将时间的片段,封刻在自己身上,永久定格,这就是文物!请随我一起拂去历史的尘埃,揭开时间的面纱,来一段穿越的旅行,走近这些博物馆的传世瑰宝。

    汶上县中都博物馆陈列着被誉为“中华第一针”的“国宝”骨针。三枚保存完整的骨针最长的不过8厘米,最短的只有4.1厘米。在没有铁器的石器时代,在汶上生活的7300年前的先人,是如何打造出来这样的骨针,而又钻出只有0.2毫米的针孔,这至今是个谜。但就是这样三枚骨针却清楚地记录着几千年前汶上先民的生活点滴。

    原始“缝纫工具”

    在汶上县中都博物馆的文物信息登记表上,三枚骨针被这样描述———“编号:T804H13:16;名称:骨针;代表历史时期:北辛文化;数量:3;①长7.95CM②长4.1CM③长5.6CM;材质:骨。保存完整,出土于苑庄东贾柏遗址。” 

    很多来这里的游客都对骨针产生了浓厚兴趣,原始人类最早的衣服是树叶、兽皮等,但是如何将这些材料缝制在一起,原始人就想到了用骨条作为原料,那样的环境和技术下蕴含着大智慧。

    这三枚骨针是我国目前北辛文化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缝纫工具,针身保存完好。考古专家推测,制作方法是利用一些砸碎的骨条,经刮削光滑后,将一端磨尖,另一端挖出针孔。骨针的发现证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妇女已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 

    根据测量,骨针的针孔只有0.2毫米,在没有铁器的石器时代它是如何被打造出来的呢?很久以来一直是困扰研究者的一个谜,有的专家认为是它由金刚砂研磨而成。

    出自东贾柏遗址

    东贾柏遗址,位于汶上县东贾柏村东南约300米的高地上。

    据介绍,文物部门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这样一处遗址。1989年春至1990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组织力量进行钻探发掘。专家们共发现房迹10余座,灰坑十几个,清理墓葬19座。 

    房址形状有葫芦形、圆形两种,均为半地穴式建筑。每座房子面积8平方米———20平方米不等。墓葬分布较为集中,多在距地表30厘米以下,以仰身直肢葬为主。除单人葬外,还有三人葬,迁出葬和二次葬。更令考古专家们称奇的是,出土器物有陶、石、骨、角器等一百多件,其中就有那精致的骨针。

    展现史前文明

    通过发掘初步探明,东贾柏遗址是一处原始社会早期北辛文化类型,距今7000年左右,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辛文化是迄今黄河下游发展最早的原始社会的文化,比大汶口文化早1000多年,属母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此处发掘的墓葬群从随葬的陶器、石器、骨器中可见7000年前的人类生活习俗。 

    该遗址还采集到了200余片距今一万年以上的细石器,在国内平原地带也是首次发现。这一发现,否定了“平原不可能有细石器”的观点。同时,也填补了济宁市细石器的空白,为寻找北辛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新的线索。(汶上县中都博物馆黄金星对本文采访亦有贡献)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枚骨针见证先民生活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