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间慈善,延续爱的旅程
社会责任的担当从未被抛弃
  • 2011年09月30日 作者:
  • 【PDF版】

    柘山中学,寂寞的留守儿童,这里是你的另外一个家

    本报记者 赵松刚

    2011年,一起起诸如“郭美美”事件的传出,使慈善陷入口诛笔伐的万丈深渊,原本善意的慈善站在了虚伪的浪尖。所幸,在潍坊,还有那么一批人,选择了背负起质疑和随时可能发生的指责,延续着爱之旅程。尽管他们的坚持,似乎不足以换来众人的完全信任,爱心之路走得并不平坦。

    回家网、留守之家、虞河救助站,还有鸢都义工、潍坊义工、吧友爱心组织等等爱心的民间团体,从未放弃,社会责任的梦想与担当。

    流浪者,我们送你回家

    在潍坊,有那么一个网站,黑色的背景,贴满了无名者的照片,照片的人一般破旧褴褛,一眼的迷茫,它的名字叫“回家网”,这些照片的主人公是渴望回家的流浪者。

    昌邑的李海波是回家网的提议者,后来,李海波与网友张明和史海昌偶然间提起此事,三人决定建立一个网站,送流浪者回家。

    张明懂得点网页制作知识,于是便扛起了网页制作的大任。而史海昌则主攻回家网的宣传工作。三人分工完毕,剩下的网页构架、板块内容,他们商定边干边策划。

    “我们的设想是建设一个网站,名字叫‘回家网’,志愿者用手机拍下遇到的每一个流浪者,注明拍摄时间、地点后传到回家网站,他们的亲人会根据照片去找寻他们,最终让这些流浪者回到家园。”这是回家网最初的设想。

    一个偶尔产生的爱心冲动,变成了一场持久的爱心接力。

    时隔一年,回家网里有名字记录的成员已经有198名,参与流浪者救助行动的无名志愿者不计其数。这些志愿者中,先后参与救助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数百名,并且成功地让十几名流浪者回到温暖的故乡。

    然而,这只是他们爱之旅程的开始。

    孩子,这里也是家

    柘山镇地处安丘市西南交界线,地形多丘陵,农民以种植花生为主,被称为“中国花生第一镇”。农闲季节,众多的农民远赴外地打工赚钱,并将孩子留在家中,成为“留守儿童”。

    在柘山中学,留守儿童的数量因季节而变动,最多的时候出现在冬季,全校670多名学生中,有接近100名中学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人照看。这几乎是1比6的比例。也就是说,每6名学生当中,就有1名学生的父母常年不在家中,无法担当起父母应有的关爱和教育责任。

    从2008年开始,柘山中学设立“留守儿童之家”,为全校的留守儿童建立学生档案,定期与留守儿童谈话,从留守儿童的老师中选出“代理妈妈”,设定专门“快乐大课堂”等辅导计划,试图用这样的“新家”,使这些留守儿童走出缺失家庭关爱与教育的泥潭,“做到人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从而步入人生的正确轨道。”

    在留守儿童的辅导计划中,柘山中学对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定位,并为这些孩子制定了详细的辅导计划和目标。

    不容置疑,“留守儿童之家”的成立,使得很多的留守儿童有了更多的接近亲情的关爱,这是他们的幸运。

    深山中,一群留守儿童,一座以爱心名义筑造的“留守儿童之家”。

    一支“非正规”打捞队的坚守

    在健康街以南,虞河东岸,一间挂有“虞河志愿救助站”的小屋,承载着一群游泳爱好者的救援梦想。

    虞河刚刚完成不久,一些市民无视“禁止游泳”的禁令,下水游泳,溺水的悲剧时有发生。可是,无论是政府部门的救援队,还是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救援队,虽然他们有着专业的技术,但是这些“正规军”远离河岸,在接到通知到达溺水现场,救上来很可能只是一具停止呼吸的尸首了,效果甚微。

    当时,58岁张桂山还是潍坊市一名在职干部。

    张桂山决定,把“志同道合”的朋友,聚集起来,完成一件政府都还没有做好的事情,建立一支义务救援队。

    他的这个想法,在当时得到了30多人的响应,一支零散的、长期在河边出现的“非正规”救援站点成立,张桂山为它取名为“虞河志愿救助站”。

    这个深藏在虞河边绿化带外的救助站,院子外摆放着10多个长条凳,这些凳子全部是队员从家中带来,摆在这里供大家休息的,10平方米的小屋里,有简单的打捞工具和锻炼器材,其中,有两个爱心企业提供的打锚钩,是他们最先进的打捞工具。

    如果不是门口用红色喷漆写着“虞河志愿救助站”,恐怕很难有人会知道它的真实身份。

    2008年、2009年、2010年,在虞河溺水死亡的人数,从2006年的双位数变成个位数。2010年,他们就从河里救起了7名溺水者。而这5年间,这支“非正规”的救援队,先后救起了25人,不是冰冷的尸体,而是活生生的,还在呼吸的人。

    这里,已经成了很多有意无意的溺水者,在落水的刹那,一份沉甸甸的希望。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间慈善,延续爱的旅程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