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董惠 宋昊阳 片/本报记者 孙国祥
在潍坊的版图上,有这样一条路:它向北通往潍坊的大海之边,圆了潍坊人的亲海梦;向南通往历史悠久的安丘。它纵贯南北。集便捷与绮丽于一身,已经成为潍坊市区不可多得的第一地标性道路。
潍坊记忆中的“东外环”
对于北海路名字的由来,据说,因潍坊在汉朝时为北海郡,作为潍坊迎宾大道的北海路也就正是由此得名。
一张陈旧的1986年潍坊城区地图上,“北海路”还在地图之外。
1994年老地图上的“东外环”到了1999年,已经是北海路了。
付生是土生土长的潍坊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现在高新开发区敬老院任职。
作为普通的潍坊人,付生仍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潍坊的每一步变化。而说起北海路,年轻时在青鸟华光(北海路上,福寿街北)上班的付生也感慨万千,“从原来的沙土小路到现在的潍坊第一景观大道,我可是亲眼看着北海路的每一步变化”。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还是一条沙土小路。周围的单位很少,一眼望过去,还是成片的农田。
1993年,潍坊为进一步提高城区进出口的运输能力,加快潍坊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围绕构筑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框架,城市进出口改造、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快。
也正是这一年,北海路开始了第一次华丽转身。
那一年,潍坊政府先后投资7000万元,新建了北海路(当时还叫东环路)和北环路,拓宽改造了东南环路、潍石路市区段(健康街)和烟潍路市区段。
“但在老潍坊人很长的一段记忆中,北海路都叫东外环路”,而对于原来的东环路何时更名为北海路,付生已经记不清了,只能从现在收藏的一些老地图上找到些许更名的痕迹。
北海路长了,潍坊小了
对于何时更名,即使很多熟知潍坊变化的老潍坊人也跟付生一样,记不清了。
这无足轻重。
关键在于,在近些年来,北海路不断延伸,北连滨海,南通安丘,谁都无可否认,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潍坊第一大道。
北海路的南延北扩之路,并不容易。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潍坊市坊子区就因为一种建筑材料闻名遐迩,那就是坊子砖。随着时光流逝,当年的砖厂旧址仍在,只不过变成了潍坊北海路南延工程的指挥部所在地。然而,2010年,正当北海路南延有条不紊地进行时,出现了令所有的施工人员意想不到的情况,而其中最大的难题,正是当年使坊子区扬名的坊子砖。
在坊子区公路局工程处主任刘天林铺开的一张工程平面测绘图上,三个坑穴由南向北紧挨着,施工设计从底往上进行梯田式填筑,难度可见一斑。
最终,坊子区公路局与鲁东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达成了科研项目。鲁东大学负责该路段强风化花岗岩高路堤填筑技术以及其稳定性研究,给工程技术支持直至顺利完成填筑施工,弥补了潍坊市乃至全省高填方路堤的空白。
2011年10月11日,克服了重重困难后,北海路南段终于顺利通车。尽管只是一段光秃秃的道路,人们暂时也还看不到太多绿化和道路设施,但是,就是这样一条路,远比它本身能承载的意义还要多。
可以预见的是,作为城市的交通大动脉,北海路也正在将潍坊市区与安丘的经济、文化交流联系得更加紧密,滨海、安丘也将越来越快地融入潍坊“半小时经济圈”之中。
一条普通道路的蝶变
当然,如果仅仅是在长度上畅通南北,绝不足以成就北海路“第一景观大道”的美名。现在道路上花团锦簇,一年四季都保持着旺盛的绿色;独具潍坊特色的剪纸公交站亭、蝴蝶造型的风筝路灯都让北海路更加熠熠生辉。
疾驰在北海路上,出租车司机王阳说,每次从外地人口中听到赞美,心里总是说不出的自豪感。
从建设之初一条普通的道路,到现在的“绿色长廊”、“第一景观大道”,自1999年开始,北海路也不断进行着多次大规模的绿化提升。
现在,城区段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内,乔、灌、花、草合理搭配,错落有致。
为适应越往北越靠近盐碱地的地理环境,该道路分别选用了刺槐、白蜡、杨树、紫叶梨等乡土树种。
不仅如此,道路两侧还设置了专门的排水系统,全线铺设雨水管道。
经过改造后的道路,现在已成为一条从市区通往蓝色经济区的绿色长廊,在提升城市交通功能的同时,也将潍坊的绿色名片擦得更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