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姜农用去年价格指导今年生产
姜价暴跌凸显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 2011年10月19日 作者:
  • 【PDF版】

    姜农把生姜存入姜窖应对市场波动。

    本报记者 刘红杰 摄

    本报记者 刘红杰

    今年的农产品市场似乎进入一场暴跌的怪圈。不但生姜价格陷入“姜局”,土豆滞销,白菜、大蒜、香菜等身价都进入下跌通道。不少专家都建议,解决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怪圈,不能纯靠市场。

    信息通畅才能走出“涨跌怪圈”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九认为,造成“涨跌怪圈”的根本原因是供需信息不对称,因此,他呼吁尽快建立起全国性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解决信息沟通不畅问题。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杨立华也有类似的看法。“有时候,农产品价格的剧烈变化,未必是与真正的市场供需有关,而是产销衔接不够,流通的宣传不够,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比如,去年莱芜举办生姜博览会之前,很多企业都不知道,原来莱芜还产姜,而且品质这么好。知道了之后,纷纷来下单。也就是说,并不一定真的是东西多了卖不出去,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在里面,这需要调查。”  卓创资讯农产品分析师信玉民也表示,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关键是没有建立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市场信息网络。农民仍然依靠去年价格指导今年生产,因此,总感觉跟不上趟。

    “泰国是世界上的主要生姜出口国之一,但今年泰国发生洪涝灾害,很多姜田被淹,泰国生姜价格比中国高很多。但是姜农并不了解这个信息。”潍坊市生姜协会会长张其录说。

    姜价大起大落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生姜协会理事长柳建增表示,目前“一家一户”的农业种植结构,就会导致价高种得多、价低种得少,基本上几年一个起伏,暴涨暴跌就成为常态。

    “信息闭塞就会造成价格大起大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如果种植多少能够有计划性预测,就会减少这种浪费,不要盲目扩大或减少种植。如在欧美国家,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均是由统一的农场主或专业机构负责,他们能及时获悉生产、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的信息,合理生产。但现在我们国家没有一个政府部门可以提供准确的数据,我们协会的力量又太小。”

    柳建增说,大起大落不仅仅是对农民,更是对整个行业的打击。“比如说在出口业务中,如果价格暴跌,国外的进口商就会谨慎购货,大家的生意都不好做。”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徐坤也表示,生姜作为调味品,消费市场比较有限,因此,首要的是通过稳定种植面积和供需关系来稳定价格。

    当地政府正大力扶持生姜加工企业

    信玉民建议,当前国内要探索建立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比如,大力推进农村生产合作社的建设就十分必要。”  山东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清津也表示,散户对市场信号反应过度,因此应形成规模种植,由当地有规模的生姜公司或农业合作社进行统筹,在销路和价格上寻求保障和话语权。

    莱芜市莱城区有关人士表示,目前莱城区政府对生姜种植规模控制严格,现在工作的重点是大力扶持生姜加工企业的发展,避免农民因为生姜价格波动受损失。

    “我们还推行土地流转制度,农业规模化经营不断壮大。形成了‘龙头企业+村级组织+农户’、‘合作社+农户’、‘现代农场+农户’、‘产业+农户’等模式,促进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进程。截至目前,全区流转耕地16.8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5%左右,流转山场面积45万亩,占宜流转面积的79%,流转涉及农户6.8万户,占总农户的27%。全区农业龙头企业累计流转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4.2万亩,占全区土地流转总量的30%。目前,莱城区有一定规模的姜蒜种植大户已达到100余家。”

放大 缩小 默认
姜农用去年价格指导今年生产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