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飘扬的“绿领巾”让谁尴尬
  • 2011年10月19日 作者:
  • 【PDF版】

    □石念军  “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这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一句歌词,而如今,飘扬在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部分学生胸前的,居然是“绿领巾”。近日,这所学校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被佩戴“绿领巾”“以资激励”,但家长并不认可这一做法,指责此举会对孩子心理造成创伤。

    上世纪80年代,“绿领巾”作为少先队队前组织小红星儿童团的一种标志,曾在一些地方的学校出现过,后因公众批评而被团中央统一取缔。这所小学此番“复辟”“绿领巾”,让人颇感意外。

    毋庸置疑,“绿领巾”仅仅是一个表象,更需被重视的当是“绿领巾”缘何而生。

    “绿领巾”的本质是现行教育评价制度的反映。一个素遭诟病而不得改观的尴尬现实是,唯成绩而论优劣的单一评价体系,在现代教育中依然普遍存在。红领巾和“绿领巾”被异化为“先进”和“后进”的标签,正是这一落后评价体系的直接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红领巾与“绿领巾”之分或许并不普遍,但作为现行教育评价体系的等级评价标签,它绝非孤证。

    很多家长感叹,个别小学的“三好生”与“特优生”之分,构成了不同的等级评价标签。事实上,以家长为主体的社会公众对现行教育评价体系早已达成共识。比如,评价标准不该局限于成绩本身,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学校还应有家长、社会参与,评价功能不应只是检验学业,评价手段更不应单单是考试和分数。问题的关键在于,共识之下有普遍的疑惑:既成共识,现行教育体系何以久撼不动?

    这绝不单单是因为某些教育者当局者迷、冥顽不化。笔者以为,这既是时下教育趋于功利的表现,又是教育功利化的产物。在功利化问题突出的时代大背景中,教育不能独善其身确实有情可原。即便是身边那些强烈反对“绿领巾”的家长,关心起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大都本能地首先问及分数。

    不管怎么样,大家可以想象,在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中,“绿领巾”和红领巾鲜明地对比,“绿领巾”该有多么扎眼!此情此景,不仅让学生尴尬、家长尴尬、学校尴尬,是否也让我们整个教育体系尴尬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避重就轻
“看望”之风
央企亮丽成绩单暗含隐忧
飘扬的“绿领巾”让谁尴尬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