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穿越百年光阴的老屋故事———
一间老屋在,台胞寻根来
  • 2011年10月19日 作者:
  • 【PDF版】

    位于市区沂州路与考棚街交会处的老屋

    上世纪四十年代沂州路和老屋的照片

    近日,市区沂州路上的一家古色古香的老城水饺店要转让,让这间“百年老屋”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研究临沂民俗历史的专家刘家骥称,这座房子有没有百年不好说,但至少有80年历史了。一座屋子上了年岁后,它承载的就不只是居住,它已经成为一些人的回忆,里面装满了故事。

    文/片 本报记者 王健

    老屋主人:父亲20多岁时买下了这间房子

    这间老屋坐落在市区沂州路与考棚街交会处,老屋使用青瓦青砖砌成,由于年岁比较长,一些绿色植物也从屋顶的青瓦里长了出来,大门和窗框都由木头制成,为了防止腐蚀,房子的主人给涂上了油漆。由于沂州路不断拓宽,道路已经紧挨着店铺的大门,门前没有地方停车。

    老屋的主人杜洪刚介绍,这间房子有近百年历史了,他父亲今年80多岁,十几岁的时候就在这间房子里当裁缝,对这间房子有了感情,等到20多岁的时候就将这间房子买了下来。

    受父亲的熏陶,杜洪刚也从小就有保护房子的意识。周边的老房子基本上拆完了,只剩下这一间了。

    “我认为保护房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房子有人用,不然房子坏得很快。所以我把房子出租出去,有些租客想将老屋的门换成防盗门,我坚决不同意。”杜洪刚说。

    一间仅存的老屋,故人回乡找回记忆

    今年8月,从台北到临沂,一路的颠簸让刘少麟有些疲惫了,但他心里更为担心是他的父亲。老爷子说想来看看夏天的临沂。这已经是一年之中老爷子第二次踏上故土,上一次在今年1月份,天寒地冻。

    上一次老爷子是拄着拐来临沂的,而这次则坐上了轮椅。

    刘少麟的父亲是地地道道的临沂人,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他一同离开家乡几十年都没有再回来。1952年,父亲在台湾创立了“刘山东”面馆,叫这个名字也说明父亲对家乡念念不忘,现在生意越做越红火,但父亲的思乡之情也越来越强烈。

    第一次来临沂时,刘少麟父亲记忆里的城市早已物是人非,除了一些路名没变外,像“井神楼”、“城隍庙”这些建筑也只存在于老人的记忆里。不过还好,沂州路上仅存的这间老屋,让老人找回了些许熟悉感。

    于是,刘少麟的父亲和杜洪刚成为朋友,通过他找到了周围的一些老人,他请这些老人吃饭,在交谈中老人们一起回忆着当时的岁月。

    杜洪刚告诉记者,虽然老人去台湾已经几十年了,但是他的口音一点也没有改。

    一百年说不上,但至少有80年历史了

    杜洪刚的老屋在抗战前开着一家“义顺面馆”,老板叫刘顺昌,当时的资金是300块银元。面馆由于口味独特,远近闻名。

    刘家骥编著的《古城夜话》第66回对此有记载。今年77岁的刘家骥,是研究临沂民俗历史的专家,他用了两年的时间,搜集资料,编写出了这本书,介绍临沂的古建筑和其背后的故事,一共80回。

    在刘家骥眼中,研究历史文化的门槛并不低,必须要有“三亲”,即亲历、亲见、亲闻。少了这些就不能使自己的作品严谨和尊重史实。

    “我之所以做这个,主要是想给后人留下一笔珍贵的史料,纯粹是出于爱好和公益。”刘家骥说,临沂是历史文化名城,就得有人将这些总结留给后人,除了要留下史料外,临沂也需要有人来做这个东西。

    刘家骥告诉记者,杜洪刚的房子至少有80年历史,至于说有没有百年,他也说不准。临沂目前百年的老建筑已经不多了,像天主教堂、孔庙等是有确切证据的百年建筑。

    “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了古建筑,怎么能算是历史文化名城呢?现存的古建筑,更需要我们去保护。”刘家骥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34年以路为家,垒起2公里“长城”
一间老屋在,台胞寻根来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