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无声世界里传递爱心
百余网友自发帮聋儿康复中心搬家
  • 2011年10月24日 作者:
  • 【PDF版】

    在新校区志愿者将孩子们的床用绳子吊上楼张晓科  摄

    志愿者们充当起临时妈妈。 张晓科 摄

    大手拉小手。 张晓科 摄

    聋儿光光的妈妈陪孩子来到新学校。 张晓科 摄

    本报记者 姬生辉

    22日一早,百余名网友自发来到位于市区柳行新村的启音聋儿康复中心,收拾东西、装车、照顾聋哑儿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们搬新家了!”紧张的忙碌中,这句简单的话语被现场的人们一遍遍传递着。 

    百余网友组成搬家团队

    10月22日,星期六,农历九月二十六,是个难得的好日子。济宁市区柳行新村西侧一条宽阔的马路旁,整齐停放着十余辆车,一直绵延到东边的一条小胡同内。这一天是济宁启音聋儿康复中心搬新家的日子,而现场忙碌着的人们都是热心网友,一大早他们自发赶来帮忙。 

    “今天早上8点半,我和十几位同事开着一辆货车来到时,网友们已忙碌开了。”来自鲁西监狱义工团的乔东升说,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但是到达现场后都如同相识已久的朋友,各施其职、互相帮助。“我们这边留下了50多人,新学校那边还有四五十人,今天大约来了一百多位网友帮忙搬家。” 

    “宝贝,我们要去一个更大、更漂亮的学校上课了。”来自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的学生王颖,向趴在她肩上的五岁聋哑女儿芳芳说。芳芳忽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周围的一切,幸福地笑了。随后,40多名孩子们在网友们的带领下,乘坐大巴车赶往新建成的廖沟河公园赏花游玩。 

    上午10点,所有物品装车完毕,大家共同赶往新学校。“需要乘坐出租车的朋友,请到这边来。”出租车司机黄善军和三位同事早已将车停在路边。“前天,我得知这里要搬家,今天一早便叫上三位同事来帮忙。”黄善军说,虽然放弃了半天的生意,但他们没有一丝后悔。

    “让孩子们铭记这份爱”

    市区正西方向6公里处,是任城区南张镇的宋南村,孩子们的新家就在这里。村内一家独门独院的二层小楼内同样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来自济宁中山水务的十余位职工正在卸车上的物品;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13名男生用绳子将孩子们的小高低床拴起来,卖力地向二楼拉;现场十多位女网友们则在打扫屋内的卫生。 

    “这是我们的新家,多漂亮啊。”启音聋儿康复中心负责人张素霞高兴地说,得知要搬家的消息后,不少网友主动找到她,希望为孩子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前两天,几位网友主动来到这里,画了漂亮的墙绘。”张素霞指着墙上的美丽的图案说,墙绘中有美丽的花朵、清新翠绿的绿树,还有天真烂熳的孩子,但是最打动她的还是院内大门处墙壁上一颗颗红色的心形图案,“这是大家的爱心,我要让孩子们永远铭记。” 

    “啪啪……”中午12时18分,代表喜庆的爆竹声响起,新家布置完毕了。一楼教室内的课桌椅整齐摆放,二楼孩子们的温馨小屋内的床铺上铺好了崭新的床单。“尽管新学校位置偏僻了很多,但我们还会照常过来看望孩子们。”山东理工职业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的负责人谷宁说,自去年9月份以来,他们每隔一星期就会来到孩子们中间,表演舞蹈,带领孩子们做游戏。

    小倡议引来了大响应

    “在济宁市区龙行路南,有一所不起眼的学校,它的名字叫启音聋儿言语康复学校。学校的40多名孩子,每天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发音,进行听力训练……10月22日,这所学校要搬家了,网友们,让我们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10月15日,声远论坛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帖子,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引来众多网友的关注,不少网友留言表示要帮助孩子们搬家。 

    “去年我第一次走近这些孩子,虽然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但从他们清澈的眼睛中我看到的是孩子们对未来的渴望。”25岁女孩孙小寅是这次活动的的组织者,她得知启音聋儿康复中心要搬家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与张素霞取得联系。“最初,我想发动一些网友来帮忙搬家,并没有想到今天会来这么多人。”孙小寅说,近几天来不少网友找到她,要求为孩子们奉献爱心,她始终被深深感动着。 

    “我们的爱心活动会一直延续下去,也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我们并不熟知的聋哑儿童。”孙小寅说,只要心中有爱,心怀感恩,我们的一点点付出就能给孩子们一个不一样的家,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O记者见闻

    “我愿倾其所有”一位妈妈的心路

    “只要孩子能恢复健康,我愿倾其所有。”闫桂华(化名)抱着4岁的儿子光光带着眼泪说。今年8月,光光来到启音聋儿康复中心,闫桂华便一直陪在儿子身边。光光是中心内唯一一个佩带人工耳蜗的孩子,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为此花费了18万元。 

    今年6月,闫桂华和丈夫发现4岁的儿子仍不会说话,对声音也没反应。经过检查,光光被确诊为重度失聪。“当时我直接晕倒了,我只有这一个儿子啊……”“医生说,可以通过植入人工耳蜗帮助孩子恢复听觉。”这让闫桂华和丈夫看到一线希望,

    夫妻俩当即决定要为孩子做手术,“钱可以想办法,我们不能让孩子一辈子受委屈。”7月份手术顺利完成,带上人工耳蜗后,光光逐渐能听到声音。当孩子叫出一声妈妈时,闫桂华满脸泪水,紧紧将光光抱在怀中。 

    通过在康复中心的学习,现在光光已会说一些简短的句子,这让闫桂华异常欣慰。康复中心搬新家了,闫桂华也跟着在附近租了一间房子,除了每天接送儿子上下学和做饭外,她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和孩子说话,“医生说,光光的最佳康复时间就在植入耳蜗后的两年,我要尽可能多的与孩子交流,教他说话。”闫桂华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能够尽快学会说话,长大后有一个温暖的家。

    (本报记者 姬生辉)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无声世界里传递爱心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