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行走齐鲁
柘沟陶魂兮归来
  • 2011年10月27日 作者:
  • 【PDF版】

    柘沟制陶 王雪峰摄

    来到济宁泗水县,走近柘沟古老的制陶业,看那泥土在陶工粗粝的手中如何变成或精美绝伦的瓶、肖像,或粗糙原始的碗、豆、鬲,还有那古老的乐器———编钟,便惊叹不已。宽敞的车间里透进一缕阳光,透过窑口的千年烈火,一扇厚重的大门被打开,浓重的历史烟云正在飘散,4000年前的一幕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秋冬季节,万木萧条,枯草遍野,烧荒垦田的浓烟里有一缕飘浮在柘沟的上空,那是原始的人们在露天地里烧制陶器。有一天,浩淼湍急的泗河上漂流来一只独木舟,舟中坐着一位面色黝黑的青年,他是要到柘沟去的,去学习烧制陶器。他就是舜。历的到来,“河滨器皆不苦窳”,创造和改良让柘陶坚固耐用。之后,虽然那不熄的窑火仍熊熊燃烧,惯性的思维却让人们依旧重复昨日的故事,陶器还是那些陶器,工艺还是那么原始,好大喜功的史书见不到它的影子。直到唐宋年间,创新的机遇再一次光临柘沟。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鲁柘砚,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受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欢迎。一时,柘沟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然而好景不长,柘沟很快沉寂了、萧条了。800余年竟然无一块鲁柘砚出窑。柘沟的陶

    史学家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认为,舜及他所在的部落就活动在泗水境内。《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是说舜在泉林东部历山村一带耕种,在历山附近的雷泽湖捕鱼。如今的雷泽湖早已经干涸,成为良田沃野,但遗址尚存。而柘沟距历山不过40公里,且临泗河,有大量适于制作陶器的黏土,是历史悠久的制陶古镇。他乘坐独木舟,从雷泽湖出发,经泉林,沿泗河漂流而下成为可能。

    舜在柘沟古老的部落受到欢迎,他们毫无保留地教给他制陶技术。

    《韩非子·说难》介绍:“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他制作陶器,不断改进工艺,从而使陶器质量提高。传说中的“象耕鸟耘”的故事,也透露出舜想把象等兽类和禽类驯化为生产工具。  

    之所以谈到舜,是因为陶的灵魂里有了舜的影子,舜的创新精神注入了陶的灵魂。舜

    业又回到了原始的制作上。

    800年的沉寂,800年的思索,柘沟又一次从睡梦中醒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名叫石可的学者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柘沟,引起当地政府重视。成立了一个研制班子,建了一个作坊。在石可的指导下,十几个年轻人经历了数十次的失败,鲁柘砚得以重现人世,鲁柘砚有了墨、绛红、灰、花等十几个花色品种,沉静坚韧、温润如玉、声若金石、含津溢墨,可与唐宋名砚相媲美,成为艺苑瑰宝。

    夜色降临在凤仙山下,阵阵的松涛令人清醒。一身疲惫的陶工步出了作坊,走向了回家的路。月亮升起来。月光下,他的影子渐渐消失在小巷里,但他那粗粝的手掌,飞转的轮盘,在我的脑海里却更加清晰。我想,仅有勤劳善良是不够的,陶魂是在烈火中铸成的,是泥土到陶的涅槃,无时不需要“苟日新,每日新,日日新”的创新精神。

    陶魂兮,归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柘沟陶魂兮归来
春梅的命妇服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