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变迁,四年拍下6000多张故乡留影,金牌摄影师讲述———
镜头里的原乡情
  • 2011年10月28日 作者:
  •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潘旭业

    一间正在拆除的房屋,废墟中,两个外国孩子在画上紧紧拥抱。日前,由美国《国家地理》主办的2011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大赛在北京落幕,饱含着浓浓故乡情怀,来自青岛摄影师杨同玉一幅作品《消失的村庄》打动评委,一举夺魁。

    一张获奖照 满眼故乡情

    一间正在拆除的房屋,坍塌的房梁中,两个外国孩子在画上紧紧拥抱。这是一个永远定格的画面。画面背后,是一个即将逝去的村庄,这个村庄是杨同玉的故乡。

    1964年,杨同玉出生在青岛开发区新安街道办事处东小庄村,这是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典型的农村,在他30岁之前一直在村里生活。1995年,杨同玉在青岛开发区找到了一份做杂志记者的工作,从村里搬了出来,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杨同玉喜欢上了摄影。2007年,东小庄村开始旧城改造,村庄被列入拆迁规划。面临即将拆迁的村庄,有着浓厚的故乡情结,平常又喜好摄影的杨同玉决定用相机记录下故乡的变化。每到周末,杨同玉都会回到村里拍照。

    据介绍,由于在村里住了三十多年,杨同玉和村里的乡亲们都很熟悉,在拍摄之初,杨同玉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给村里的每户人家都摄影留念,每家至少三张照片,一张是家里的房子,一张是全家福,一张是家中最有价值、最具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再加上部分村民的孩子都不在老家,仅仅拍全家福就非常困难,在拍了几个家庭之后,杨同玉不得不放弃这个计划,转向每次回村自己寻找适合摄影的素材。

    从2007年到现在四年来,杨同玉仅仅拍摄的与这个村庄相关的照片就有6000多张,此次参赛的这幅作品就是从这6000多张照片中挑出来的。

    “拍这些照片就是为了给故乡留下一些影像资料,真没想到能够获得国际大奖。”杨同玉说。

    爬窗进被拆的屋中拍照

    为了用照片记录下东小庄的变化,为自己的故乡留下影像资料,从东小庄拆迁之前开始,每个周末杨同玉都会开车回家拍照。今年8月14日下午,杨同玉又和往常一样在正在拆迁的村中寻找素材。当他走到一幢已经被拆掉屋顶的老房子前的时候,屋内墙上贴着的一幅两张外国小孩的画引起了他的兴趣。

    “当时屋顶的大梁和檩条已经掉了下来,正好堵住了门口,从门口进去非常困难。我围着房子转了一圈,最后从窗户爬了进去。”杨同玉说。据介绍,进屋后的杨同玉从不同的角度拍了十几张照片,又从窗户爬了出来。由于房子刚刚拆迁,到处都是灰尘,从窗户爬进爬出的杨同玉也被弄得灰头土脸。回来后,杨同玉就选出了其中一张照片参加了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消失的

    村庄》之所以获奖,杨同玉分析,照片的亮点在于墙上贴的那幅画。在农村,每逢春节的时候都有往墙上贴年画的传统,一般的家庭贴的都是吉祥如意一类的,但是这家墙上贴的却是两个外国小孩,体现了现代人意识的一种转变,既勾起人们对传统习俗的回忆,又融入了现代符号。从结构上讲,屋内掉下来的大梁正好成占据了照片的对角线的位置,符合摄像技术中的大斜线构图理论。

    “每幅作品都有作者自己的感情在里面,这才是最重要的。这张照片里也融入了我对故乡的感情。”杨同玉说。

    初学摄影被赶鸭子上架

    如果不是杨同玉亲口说,或许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拿到国际摄影大奖的摄影爱好者最初拿起相机竟是被赶鸭子上架。

    据介绍,1995年,当时31岁的杨同玉在青岛开发区一家杂志社工作,负责杂志的采编工作。由于当时懂摄影的人非常少,杂志社空有相机,但几乎没人会用。初来工作的杨同玉被领导安排负责摄影。当时的杨同玉之前从未接触过摄影,更谈不上兴趣,拿起相机对他来说真是赶鸭子上架。

    被迫拿起相机的杨同玉没有办法,只能自学摄影专业知识。在与朋友的一次交谈中,他被告知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教材非常值得一看,对于初学摄影者非常有益处。但当时的书店中并没有这套教材,杨同玉几经辗转,终于得到了这套书。他如获至宝,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通读这套教材,并结合自己手中的相机进行体验和领悟。就这样,很多技术性和理论性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也算是杨同玉第一次对摄影有了系统认识。

    “什么样的照片才能算得上是好照片?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主题,其次要有一个吸引眼球的亮点,最后要有一个简洁的画面。我觉得这是那套书上最基本也是最经典的语言。”杨同玉说,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现在的杨同玉还是经常拿出那套书来翻看,因为在他看来,这套书就是他摄影道路上的启蒙老师。

    学习了基本理论之后,开始喜欢上摄影,为了提高自己的摄影技巧,在1997年和1998年两年,杨同玉将人民日报上的新闻图片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据他讲,每天他都会将人民日报上的新闻图片剪下来,然后按照农业、商业、城市建设等分类进行收藏,最后自己装订做成摄影集,每天翻看,从中领悟主体怎么提炼,怎样才能更好地用照片说话,自己拍摄的照片也不断地向各类杂志和报纸投稿。

    1999年,杨同玉的一张新闻照片上了当地一家主流媒体的头版,杨同玉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此后十余年间,杨同玉拍摄的《马濠春光》、《喜讯》、《三十年罕见的海冰灾害》等作品也不断在各级摄影大赛中获奖。

    “当把爱好作为一种职业的时候,就不仅仅是一种爱好,而是一种使命。做摄影,就要用照片记录历史,记录变迁。”杨同玉说。

    16年,用镜头记录身边生活

    从1995年杨同玉第一次拿起相机开始学习摄影,到现在已经整整16年。在这16年里,杨同玉用相机拍下了关于城市变迁、风景、人物、新闻等很多题材的照片,但所拍摄的内容几乎从未出过开发区。在接受采访时,杨同玉不止一次地提到,摄影的题材就在自己的身边,只有对周边的环境熟悉了,才能拍出有感情的作品,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

    打开杨同玉的博客,他对自己的介绍是:喜欢用镜头去感触生活,感知社会,记录身边的点点滴滴。

    对此,杨同玉做了阐述,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如果把摄影作为了一种使命,就要用照片记录下身边的人,身边的故事,也就是记录下了身边的历史。任何摄影作品归根到底都是对人的关注,也就是对情感的诠释。《消失的村庄》这张照片里面就是充满了作者深深的故乡情怀。

    法国著名的摄影大师布列松曾经说过: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放大 缩小 默认
镜头里的原乡情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