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要再让棉农伤了心
  • 2011年10月28日 作者:
  • 【PDF版】

    徐振博站在自家还没有卖出的近两千斤棉花前。

    本报记者 任小杰 摄

    2010年棉价的疯涨,一度突破每斤7.8元,让很多人都羡慕死了棉农,恨不得自己也到农村包上几十亩地种棉花。棉农也是持棉花惜售,等待棉花价格继续高涨。但好景不,棉价从每市斤7.8元一路跌到了6.3元,让惜售的棉农们“肠子都悔青了”。记者在这个时候走进了广饶县大码头镇央二村,一个家家户户与棉花打交道的村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信息不通畅是棉农没有抓住有利时机销售的主要原因。但是,怎么样能让棉农错过最佳销售时机的事情不再发生呢?记者在和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交流时获悉,在当地有一个村子,棉农自发成立了棉花合作社,在合作和社头人的带领下,他们村的棉花在棉价刚开始要下跌时全部出售。棉花合作社的领头人杨丰祥告诉记者,合作社不但提供销售时机的信息,而且还对社员的棉花种植、棉种选择等进行指导。如久旱逢甘霖,记者终于为棉农们找到一条出路。

    其实,很多报道中的内容都是让人不愉快的,但记者之所以去采访、让事件见诸报端,就是为了让整个事件放进大众的视野当中,让大众去关注、去考量、去反思、去找寻出路。这是记者的责任。记者不能改变新闻,但要让大众去直面新闻的真相,推动社会的发展。 (本报记者 郝文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要再让棉农伤了心
棉农心酸大家关注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