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茌平剪纸继承人吴东青———
“不指望剪纸挣钱,就是喜欢”
  • 2011年10月28日 作者:
  • 【PDF版】

    吴东青创作的剪纸龙活灵活现。 本报记者 李军 摄

    本报记者 刘云菲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茌平县剪纸继承人吴东青的手中,能生成活灵活现的花鸟虫鱼、生活场景。一生痴迷剪纸,她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被多个国家的博物馆收藏,成了名副其实的“无价之宝”。

    3岁跟着父亲学剪纸 退休了每天还“上班”

    今年57岁的吴东青,曾任茌平县文化馆副馆长,退休后仍然每天去单位“上班”,做老本行———剪纸。文化馆刚刚搬进新的办公楼,吴东青工作室里的东西算是比较多的,全是她的剪纸作品,最大的一幅《凤凰续牡丹》已有“30岁”了。吴东青笑着说:“30年前的纸没有现在好,找不到这么大的,是拿很多张纸拼起来的。”

    茌平县是有名的“剪纸之乡”,吴东青小时候生活的村里,村民几乎个个是剪纸能手,她的父亲喜爱美术,也会剪纸,3岁的她跟着大人慢慢学会了剪纸,也爱上了剪纸。“家里的兄弟姐妹都能剪,我的儿女也都会,一家人都喜欢这个。”

    女儿王玉飞大学学习美术,毕业后在茌平县实验小学当美术老师。王玉飞说:“姥爷去世得早,妈妈是家里的老大,既要照顾兄弟姐妹,还要照看她和弟弟。我妈妈画国画也很好,选择剪纸也跟家庭情况有关系,毕竟剪纸成本低。”

    剪纸最难的是创作 她从不在网上抄袭

    吴东青不善言谈,即便谈到剪纸,她也没有夸夸其谈,只是把她的作品呈现在记者面前。明年是农历龙年,这几天她创作了两幅作品,一幅是一只龙,另一幅由两只龙组成,同是龙,可样式、神态和线条没有重样的地方。“那个大的昨晚还差一块,我用了一晚上和一个早上才完成。”

    吴东青的作品看上去很朴实,但每个细节显得惟妙惟肖、精神抖擞。吴东青拿出两把剪刀,在红纸上随意画出图案,一分钟后红纸上变出三只活泼的蝴蝶和三朵漂亮的花。

    艺术品复制严重,在网上搜剪纸图案能搜出上万种样式,吴东青坚持原创,哪怕剪一片树叶她都要琢磨上几天,一个物件她能剪出上百个不同的花样。吴东青说:“剪纸最难的地方在创作,剪其实很简单,学上两天就会了,像那个龙,要创作半个多月,有的比较大的,图形复杂的要花上半年时间。我从不抄袭,作品要有自己的个性,我也没打算指望这个挣钱,就是喜欢。”

    文化馆一位与吴东青共事20年的同事说,吴东青话很少,不喜欢热闹,喜欢一个人在工作室里创作,同事朋友只要跟她要作品,她都不会拒绝,几乎是有求必应。“孩子结婚了,搬新房要装修了,她都会送作品,她这个人不喜欢言谈,喜欢实干。”

    有时一坐就是一天 一个细节描好多遍

    仔细打量吴东青的手会发现,那是一双纤细但粗糙的手,长时间剪纸,吴东青不到50岁眼睛就花了,摘下眼镜,她看不清东西,没法干活;她颈椎病很严重,坐时间长了就会感到恶心难受。

    女儿王玉飞说,小时候她不觉得妈妈不容易,长大了尤其学习了艺术后才体会到妈妈的辛苦和勤奋。“小时候她白天照顾我俩,晚上剪纸,家里有个房间专门用来剪纸,有时她一坐就是一天,能剪到半夜1点多。我爸爸现在退休在家,家里的活他都包了,妈妈只剪纸。我们剪个简单的样子剪几次就烦了,

    但她能反复琢磨,一个小细节会描好多遍,还问我哪个花型好,哪个图案好。”

    吴东青说,许多传统艺术面临失传,“剪纸的传承我不担心,因为剪纸现在已经走进课堂,还有专门的教材,小学生都会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指望剪纸挣钱,就是喜欢”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