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镜头扫过红色小山村
  • 2011年10月31日 作者:
  • 【PDF版】

    村民们如今已经能够很快进入角色。图为电影《红嫂》拍摄场景。

    ▲村民们的老房子现在已无人居住,成为拍摄外景地。

    本报记者 石念军 崔洪英

    “领导来得多了”做过几部电视剧的群众演员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的村民们突然发现,电视看着没劲了:“越是惊险刺激的镜头,越是假的。”
    李安的《卧虎藏龙》,让安徽宏村一举成名;张艺谋的《山楂树》,让偏安于野的湖北远安县声名大噪。一部戏改变一个山村,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的常山庄同样希望求得突破。作为“红嫂”的故乡,这里的红色文化源远流长。
    当一个又一个摄制组来到这里时,当这个小村庄被打造成省内规模最大的红色影视基地,又有哪些改变发生了呢?一听大喇叭吆喝,家家都往外跑拍《沂蒙》,肯定得来沂南啊“捏个影不是30块钱吗?”

    做过几部电视剧的群众演员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的村民们突然发现,电视看着没劲了:“越是惊险刺激的镜头,越是假的。”

    李安的《卧虎藏龙》,让安徽宏村一举成名;张艺谋的《山楂树》,让偏安于野的湖北远安县声名大噪。一部戏改变一个山村,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的常山庄同样希望求得突破。作为“红嫂”的故乡,这里的红色文化源远流长。

    当一个又一个摄制组来到这里时,当这个小村庄被打造成省内规模最大的红色影视基地,又有哪些改变发生了呢?

    一听大喇叭吆喝,家家都往外跑

    刚才还吊儿郎当围在一起抽烟的山村百姓,只听一声吆喝,就一股脑地站在院子里,在来回摇摆的镜头前装出一副面色沉重的样子……

    一组镜头结束了,很快,大家又蹲在四周嬉笑。

    自打第一个电视剧剧组在村子安营扎寨,常山庄的村民们就慢慢喜欢上了当群众演员、拍电视剧。

    “以前看着电视就新鲜,现在知道电视剧是怎么拍的了,看电视剧也觉得没劲了。”53岁的李献芝笑呵呵地说,尤其是打仗的镜头,以前看电视剧,一刀捅下去,一个人就倒下了,心里扑通扑通直跳。“哈哈,现在知道都是假的,身上揣着一个‘血水包’,比划着捅过去,‘血’就淌了。”

    这位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的普通村民,在成为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的物业管理人员之前,跟邻居们一样,也是一位参演了多部电视剧的“资深群众演员”。甚至连李献芝今年4岁的小孙女,也早习惯了这种当群众演员的日子。

    “抱着她拍《沂蒙》的时候,孩子才刚刚6个月大。”李献芝不无骄傲地说,在上幼儿园之前,孩子一直不间断地参演电视剧。“别说大人懂得入戏,这孩子也是从小就入戏,让她走她就走,让她跑她就跑……一有拍小孩的镜头,都让她拍。”

    前一段时间,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了,没了空闲当群众演员。有一天夜里,小女孩一本正经地告诉爷爷:“爷爷,你再不让我当演员,我就不和你好了。”上瘾的不止小孩子。

    常山庄的村支书苏志强记得,有一段时间,有剧组招群众演员,村里的大喇叭一广播,结果惹来了大麻烦。

    “一听到高音喇叭吆喝招群众演员,家家都往外跑。”李献芝说,苏志强家的院子装不下百十

    口子人,报名的人从他家的院子一直排到胡同口。经常是只招二三十个群众演员,第一时间能拥来一百多口子。报上名的喜形于色,落选的满心不痛快,纷纷责问苏志强,“为什么××选上了,我选不上?”甚至当场骂人,搞得苏志强哭笑不得。

    不得已,苏志强再也不敢通过高音喇叭招群众演员了。

    拍《沂蒙》,肯定得来沂南啊

    常山庄是一个红色文化历史悠久的村庄,“红嫂”人物原型明德英的家乡就在这里,如今,她的子孙后代还住在这里。

    在那一段峥嵘岁月里,明德英以自己的乳汁,为八路军伤员疗伤。作为老区人民支前的模范典型,“红嫂”的故事代代相传。但对于后来的常山庄村民来说,忙于温饱、忙于致富,虽然仍然敬重“红嫂”,以“红嫂”为荣,但这也常常只是说说而已。村民们的房子仍旧停留在缓坡上,层层黑石头从地基垒到屋脊,屋顶是厚厚的茅草。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相比,这些农家房子只是更规整些,屋里摆上了电视、洗衣机。新时代,如何让传统的红色文化与村民的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为乡村发展提供动力,开始成为一道崭新的命题。

    2007年,电视剧《沂蒙》在老区选址的消息传来。

    正是在电视剧《沂蒙》的拍摄过程中,李献芝和乡亲们第一次试水群众演员。他们并不知道,这机会得来不易。

    沂南县委宣传部介绍,《沂蒙》剧组先后考察了临沂6个县区、200多个村庄,最终选定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

    6个县区、200多个村庄,背后的竞争无疑是一场暗战。据了解,沂南时任主要领导对《沂蒙》的拍摄非常重视,一方面参与投资,另一方面协助剧组选择主拍摄地。基础目标是,一定要把《沂蒙》剧组争取到沂南,最佳目标是到常山庄拍。

    马牧池乡是沂南人心中的“小延安”。曾经担任过山东省委书记的高克亭对它的评价,如今被刻在石头上:“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在他们看来,沂南和常山的优势得天独厚,“沂南是沂蒙的核心,拍《沂蒙》,肯定得来沂南啊”。

    “有的地方嫌麻烦,怕剧组来了又得花钱又得忙活,我们一直都是积极争取。”

    “需要新建什么场景,咱们来搞投资……这个他们又搬不走,剧组用完了,咱们可以继续用来发展旅游。”电视剧《沂蒙》中的几处大院很快建成,为剧组提供了便利,也让剧组感到了诚意。

    时任沂南县委宣传部部长曾任马牧池乡党委书记,他对当地历史与现状的了解也让相关推介进行得更顺利。最终的结果让当地官员感到很满意,“虽然电视剧《沂蒙》的导演是平邑人,但片中除了少数镜头是到平邑拍摄外,整个剧中的绝大多数场景,都是在常山庄拍摄完成的。”

    “捏个影不是30块钱吗?”

    《沂蒙》剧组进驻山村,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30年前,常山庄村村大队的一台不足20英寸的彩电,还是周围几个村子唯一的一台电视。每逢夜幕

    降临,不仅本庄的村民,周围三五里远的村民也翻山越岭而来,一块拥到大队院里,数百双眼睛齐齐盯着一块小小的屏幕。

    看了一辈子电视,电视剧来咱们村拍摄了!村民们争相跑来看热闹。

    剧组以每天20元工资加管饭的条件,想在村里招一些群众演员协助拍摄。大喇叭喊了一遍又一遍,竟然没有人愿来———看热闹可以,亲自上阵不行!“演不好,叫人家笑话!”“那棉袄棉裤的,谁都穿,还不知道有多脏呢。”

    村民个个不情愿,急得苏志强和村干部火烧火燎,生怕耽搁了剧组拍摄,因为上级领导有交待。村干部分头挨个去找,这才把第一拨群众演员凑齐了。

    李献芝回忆当时的情景,当时就是害羞。

    但他们很快尝到了甜头,“具体拍了多少场不知道了,但只拍《沂蒙》,就赚了五六百块钱,每天还跟演员吃一样的盒饭。”

    要知道,种一亩地瓜,纯收入还到不了五百块呢。

    尤为重要的是,剧组特别讲公平———“拍《沂蒙》的时候,一天8小时,一个大人是20块钱,老人和孩子也都是20块。另外,牵一只羊、一头牛,也都分别算钱,羊和人一样,20块钱,牛比人还贵,并且牵几头就给几头的钱。超过8小时加钱,全部当天现金结算。”

    现在,人和羊的行情早已涨到了30元,牛拍一天要50元。村民张贵利有一次撵了自家的一群羊去拍戏,回家的路上引得人人羡慕,他自己乐得合不拢嘴。

    之前还羞羞答答的村民,农忙时干农活,一旦有闲便随时打听剧组有没有招群众演员的消息。围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也更多谈起彼此“演技”的优劣。哪天,谁在剧里说了几句台词,便会议论好几天,“说台词还加钱呢”。

    先前几乎没有生意头脑的常山庄人,也慢慢学会了随行就市。地瓜叶子从地里摘了,晒干了装成一袋一袋的,卖作“土特产”。村里惯常交易的鸡蛋八毛一个,摆到路边一块一个。坐在路边晒太阳的老太太,见有人拿着相机拍照,便也整整衣襟坐端正了,以示配合。直到游客拍完要走,老太太这才着急地问,“捏个影不是30块钱吗?”

    “领导来得多了”

    《沂蒙》火了。沂南当地的官员如数家珍,五个一工程奖,百花奖……

    和计划的一样,常山庄已经被打造成省内规模最大的红色影视基地。以社区帮扶的模式,沂南县发展形势最好的南村社区成为影视基地的投资商。沂蒙红色文化影视基地总经理刘振毅掐着指头算,过去三年,这里已经投资了1.2亿元。一处宏大的古县城建设计划已经规模初见。

    继《沂蒙》之后,又有30多个剧组陆续来此拍摄。不过刘振毅坦言,现在只是象征性地收点卫生费、管理费,“还不到赚钱的时候”。

    变化最大的还是村民的生活。因旅游开发涉及的147户村民,已经搬离了依山而建的旧居,换置到山下的平地居住。

    明德英的孙女也有了一份新工作,在明德英纪念馆做看护与讲解的工作。

    英雄母亲王换于的孙女从教职上退休后,也时常来到常山庄,给前来参加爱国教育的小学生们讲述奶奶的故事。

    英雄先辈远去了,他们的子女依旧守在故土,这让常山庄的红色传统依然鲜活地延续。现在,这种特色正在转变为区域发展的新动力,助推老区经济提速。

    沂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薛杰介绍,今年国庆黄金周,沂南全县旅游总收入达到2.3亿元,客流总量达到57万人次。沂蒙红色文化影视基地正在成长为当地旅游产业的龙头之一。

    沂南县城通往常山庄的多条道路都正在翻修,在沂南官员看来,当地发展正迎来了大好时机。

    一路上,当地宣传部人士向记者谈起自从《沂蒙》拍摄以来的沂南变化,尤其让他们备受鼓舞的是,“领导来得多了”。

    2009年全省两会期间,恰逢电视剧《沂蒙》热播,参加临沂团分组审议的省委书记姜异康深情谈“沂蒙”。今年春天,姜异康书记又亲赴沂南视察。

    同样让沂南当地官员备受鼓舞的是,“知名度高了”。他们说,有时领导到北京汇报工作,说自己是从沂南来的,偶尔有人不知道,但一说拍摄《沂蒙》的马牧池、常山庄,几乎无人不晓。

    当然,在常山庄村民那里,拍电视当群众演员,仍旧是副业。

    10月19日,临近下班的时候,刘振毅突然为一个电话犯起了愁:一个正在影视基地拍摄的剧组要从村民中招5个场务,而负责外联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之前招两个已经颇费工夫,5个往哪里找?

    “都在刨地瓜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镜头扫过红色小山村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