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崔滨 国税总局、财政部本月起实施的提高营业税、增值税起征标准,无疑给深陷贷款难、高成本之困的小微企业创造了更大的腾挪空间。但对于能够有效解决就业、提高社会活力的众多小微企业来说,仅仅减免几百元的税负还远远不够,为小微企业创造有生命力的市场环境,相关部门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其目的在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直接为企业减负。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如今已成为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经济组织,为市民日常生活创造了种种便利。
除了服务市民、活跃社会生活,小微企业还具有有效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功能。截至2010年底,全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达3452.89万户,登记从业人员7097.67万人,不少下岗职工、困难家庭在小微企业的创业和经营中找到了自力更生的道路。
尽管关乎国计民生,但小微企业先天性地存在规模偏小、盈利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的弱势;尤其在眼下金融政策收紧、经济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中,急需政府撑腰的小微企业,往往成为政策阳光忽略的角落。不仅金融信贷很难向小微企业倾斜,在税收、政策优惠方面,小微企业得利也不多。在此情况下,主动进行减税,成为最为立竿见影的政策支持。
虽然按照此次增值税、营业税调整办法,多数小微企业每月仅能减免三五百元的税费,但鉴于小微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0%以上,此次减税政策惠及范围广大。同时,减税带来的企业负担减轻,还能促使企业下调产品价格,从而进一步产生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内需的“连锁反应”。
不过,应该看到的是,无论实行减税还是推动金融支持,其用意都是向小微企业“输血”。如何建立小微企业长效支持机制,尤其是增强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其造血能力,相关部门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当前,一轮新的经济政策微调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以及引导和帮助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也在积极酝酿筹备中,能否借助此次调整建立一个机制完备、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才是数以千万计的小微企业最为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