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人的足球天赋是人所共知的:五届世界杯,每年900多巴西足球运动员加盟欧洲俱乐部,贝利、济科、苏格拉底、罗马里奥、罗纳尔多、小罗、卡卡……你就数吧,巴西能当世界足球先生的名将,肯定是世界第一。但是,几十年来,对于巴西足球为什么如此优异,一直没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传统的解释大多综合了基因和环境因素:巴西气候宜人,适合踢足球,并有着将近2亿的多种族人口。这么庞大的人口不仅疯狂地热爱足球,而且有40%异常贫困,希望靠足球逃离这种令人绝望的生活。但要,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这些因素都存在,巴西足球却表现得没有这么神奇。当时从来没有拿过世界杯的巴西队,在试图击败世界劲旅匈牙利队时,竟四次都没有成功。直到1958年的世界杯,有17岁的贝利加盟的巴西队才令人眼睛一亮,自此以后就成了世界霸主。
为什么50年代末成为巴西足球的转折点?其秘密在于:30年代末巴西人逐渐开始了一种新的训练方法,到了四五十年代日益普及,开始培养特异的人才。按照一般的人才成长周期,1958年不过是这一“秘方”开花结果的时候。这种“秘方”,就是室内足球。
自贝利以来,几乎所有巴西著名足球选手都是踢室内足球出来的。比如小儒尼尼奥在14岁以前就没有碰过常规的足球。在12岁以前,罗比尼奥一半的时间在进行室内足球的训练。2002年世界杯罗纳尔多在决赛中对德国队的捅射,就是典型的室内足球的技巧。如今在网上有许多小罗的动作集锦,与之将室内足球的精彩镜头集锦相比,一眼就能看出两者的渊源。根据利物浦大学的研究,在室内足球中队员每分钟触球次数要比常规足球中多6倍。更小更重的球要求更精确的控制,狭小的空间要求细腻的技术动作,急传的配合也是必需的。触球多600%的室内足球运动员自然比在宽阔、舒适的室外空间中练习的普通足球运动员学习得要快。
到了室内狭小的场地上则一切都变了:你没有时间和空间重复事先练习好的套路,贴身的对手一下子就把你预想的一切给破坏了。你的球被对方截获的机会多,抢断对方的机会也多,攻防转换频繁,要不停地重新开始、随机应变。这使你每秒钟都在寻求新的角度、新的空当,使用新的动作。因为你和队友之间的连接随时都在被对手切断,你必须想办法再接上去。这样不停地修修补补,你就不可能因循,不可能机械地重复事先想好的计划,处理每一个球都要全神贯注。你犯错误的机会多,改正错误的机会也多。这样不断重复,你就变得更有创造力。经常看足球的球迷大致都能发现:欧洲队组织严密,有许多套路,但比较死板。巴西队则是即兴发挥,不落俗套,最不可预测。
回到“深练”理论上,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技能都是从社会和家庭的人际互动中自然学会的,很少需要特别地教。但是,读、写、算数等特别技能,则需要有老师教。再深一些的东西,则要进大学或研究院去学。那些无师自通的日常技艺,当然不属于天才的专业范围。天才必须投入为学习而学习的活动,而不是像在其他活动中那样,学习仅仅是一个间接的或者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