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昊阳
从1992年至今,他已经先后资助了28名失学儿童。他对孩子们付出的爱心,已经不能用资助的金额来衡量。如今,这些孩子们有的已经成家,有的还在上学,但孩子们无论大小,都叫他“爷爷”。他就是今年71岁的刘德基,也是拥有28个孩子的“爷爷”。
省吃俭用帮孩子圆梦
1992年春天,“希望工程”活动在潍城开展起来,那些失学儿童的境遇,常常使刘德基内心产生强烈的震颤。那时,刘德基第一次看到了有关“希望工程”的报道,报道上说,300元就能为一名失学的孩子提供五年的书本费,就可以帮一名失学儿童重新返回校园。这让刘德基重新认识了300元钱的价值。
刘德基曾经在农村工作过,他深深知道,当时多数农民家庭十分贫困,要改变这些农村孩子的命运,只有送他们去上学。于是,从那一刻起,他义无反顾地参与到了捐资助学的爱心行动中。
尽管那时,300元钱已是刘德基大半个月的收入,而且自己的老伴一直患有高血压,每个月的医药费也不少,大儿子刚参加工作,需要钱结婚;小儿子刚刚考入大学,需要钱交学费。但是就是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刘德基省吃俭用,不喝酒不吸烟,1992年至今,他和老伴已经将省下来的钱用来资助了江西、河南、江苏等8个省的28名贫困学生。
在刘德基的感召下,儿子、儿媳也深深地理解贫困地区孩子求学的艰难,都在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身边的贫困对象、弱势群体。小儿子早在上海读大学时,就省吃俭用,从家里每月支付的有限的生活费中节约出80元钱,与江西省浮集县一名叫田洪平的小朋友结成了爱心帮扶对子。
孩子们数次让他落泪
1994年,临朐杨河乡东白沙村小学生刘芹章的父亲身患重病,需要开刀做手术,可是刘芹章的家庭十分贫困,家中只有几亩薄地维持生计,原本供刘芹章上学就很艰难的家庭,当时已经欠下了7000多元钱的债。父亲含着眼泪对刘芹章说,孩子,退学吧,父亲对不起你。
没过多久,通过潍坊市希望工程办公室的介绍,刘德基来到了刘芹章的家中。一踏进刘芹章的家门,刘德基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刘芹章的家中,除了叠着被子的炕头和做饭用的炉子,其他的东西几乎都已经被变卖,父亲躺在床上,刘芹章在他身边寸步不离。
当刘德基见到刘芹章时,不满10岁的刘芹章怯生生地说,爷爷,能帮忙治治我爸爸的病吗,我还想上学。
听到这里,刘德基的眼泪忍不住就下来了,眼含热泪的他告诉刘芹章,孩子,爷爷一定让你上学,你爸爸的病会好起来的。
后来,刘德基一次为刘芹章寄去了400元的学费。后来,刘德基又主动资助刘芹章的姐姐上学。但是,刘德基却从来不让刘芹章到家里来看他。每当挂念刘芹章时,刘德基就会通过当地村支书联系到刘芹章,知道刘芹章一切都好时,刘德基便会安心地放下电话。
刘德基说,每次看到孩子们渴望求学的眼神,听到孩子们真挚朴实的话语,他就有点忍不住眼中的热泪。对于刘德基来说,能帮助这些孩子们实现上学的梦想,就能带给他莫大的满足。
“我是他们的爷爷”
19年来,刘德基没有把自己当成一名单纯的捐助人,而是真正把这些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也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爷爷。2001年,江苏省淮阴县潍海中学学生张婷婷,由于父亲和祖父因病住院而面临辍学,当她得知远在山东的刘德基的事迹后,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刘德基写来了求助信。
刘德基收到信后立即通过教育部门与张婷婷取得了联系,并寄去了400元钱和几张邮票。张婷婷接到钱后感激万分,从此之后,婷婷都定期给他来信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在书信中一再称呼刘德基为“敬爱的刘爷爷”。
在刘德基的文件夹里,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孩子们的信件,山东省商河县孙集乡元里小学的侯晓影、潍城区庄头中学的姜丹丹、江西省浮集县的田洪平……100多封信件,记载了老人对孩子们的爱,记载了孩子们对爷爷的敬仰。刘德基拿出他保存的百余封宝贵的信件,那是孩子们和他交流的唯一记载。从他小心地打开信封的那一瞬间,让人感到包在里面的信件,在他的心目中比黄金还要珍贵。
刘德基说,他会把孩子们给他的信件和照片保存一辈子,每当想念他们时,就拿出来看看,也许孩子们以后会把他忘掉,但是他却永远忘不了这些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