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岛山史话
  • 2012年05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青岛山炮台遗址。
  从青岛山上流下来的青岛河在此入海。
  私立青岛大学校门。
□鲁勇
  黄海中部胶州湾外,原有一个小岛叫“青岛”,随着青岛岸边形成一个渔村也叫青岛,后来原“青岛”改叫“小青岛”,周围的海湾叫“青岛湾”。青岛山有涧溪形成河流名为青岛河,蜿蜒曲折注入青岛湾,入海口形成天然良港。
清廷建置伊始设炮兵营
  明代,开放通商口岸叫“青岛口”,到了清代同治年间已经“旅客商人云集与此”,是一个海港市镇了。
  1891年6月清政府谕旨,将登州总兵衙门移置青岛口,是青岛建置之始。
  总兵章高元为二品高官,他率四营军队驻守青岛一带,在青岛山麓建炮兵营。
  1897年德占青岛,次年签《胶澳租借条约》,在全市建炮台。青岛欧人区地名多用德国人名,如威廉皇帝街(太平路)、亨利王子街(广西路)、俾斯麦街(江苏路)……俾斯麦亦译毕士马克,是德意志帝国首相。历史上称他为“铁血宰相”。除以他的名字命名马路以外,还把青岛山命名为俾斯麦山。在山上建炮台称俾斯麦炮台,为炮台而建兵营称为俾斯麦兵营。
  俾斯麦山炮台是德占青岛时期“青岛要塞”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很大,永久性炮台有:
  俾斯麦山南炮台有28厘米榴弹炮四门,
  俾斯麦山北炮台有21厘米加农炮二门,
  有机关炮四门。
  28厘米大炮是德国在青岛各个炮台中口径最大的,南炮台主要任务是对准海上,北炮台主要任务是对准陆上。
  在俾斯麦山(青岛山)麓,距离炮台二百米处建有宏伟的俾斯麦兵营,是青岛“三大兵营”(另外有伊尔底斯兵营、毛奇兵营)中最大的,原址即清代炮兵营址。
  为了向炮台、兵营运输弹药、物资,由大港火车站修了一条铁路支线,沿今乐陵路、大连路至山下,建了火药库(今艺术学校址),以后拆去这条铁路,才建了大连路。
  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趁机以对德宣战为名攻占了青岛,在战斗中,日英联军炮火连续炮轰青岛山炮台,而青岛山炮台也对日英军队以重大打击。1922年2月,日占青岛时期出版的《青岛概要》(商务印书馆)一书中介绍:德占时期“炮台列为禁地,擅入者,有酷刑。自日人占领后,以无修理之必要,全行开放。”
  日占青岛后,把俾斯麦山又改为“万年山”。把兵营也叫做“万年兵营”,由此也可以看到日本帝国主义虽说打败德国后把青岛交还中国,实际上他们是企图“万年”占据青岛。
  经过“五四运动”,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了青岛主权,命名为“胶澳商埠”,山名恢复为“青岛山”。
青岛山麓开办首所大学
  吴佩孚的部队“五师”,利用万年兵营作为了营房。1923年康有为来青岛,住于福山路6号(今福山支路5号)他看中了青岛山麓这片兵营建筑,想筹办一所学校,这时已经是无任何官职的康有为没有能力让军队迁走,放弃了这一计划,改去上海办学。
  1924年吴佩孚的部下高恩洪任胶澳督办,他是知识分子,曾留学英国皇家学院,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是吴佩孚的好友。
  高恩洪来青岛后,见青岛没有一所大学,德占青岛时期的德华大学(青岛特别高等学院)在德战败以后迁去了上海,与上海的同济医学专科学校合并建立了同济大学。日占青岛时筹建商科大学利用原伊尔底斯兵营,到中国收回青岛时迟迟未能招生。
  于是,高恩洪决定成立私立青岛大学,他有条件让北洋军队撤离万年兵营。校舍就用了兵营的旧址,学校设工、商两科。虽说是“私立”,胶澳商埠、胶济铁路局也出资一部分,又组织青岛的富商刘子山等十几人出资正式开办了私立青岛大学。
  大学坐落在青岛山麓,当时大学并无院墙,青岛山如同校园,晨晚之际,莘莘学子到山上散步,或坐山石一角读书。青岛山上由战火弥漫到书声琅琅。
  1927年国民政府北伐,北洋政府倒台,私立青岛大学停办。
  国民政府接管山东以后,要在山东办大学。在蔡元培力主之下,决定将大学建在青岛,叫国立青岛大学。校舍仍利用青岛山畔的私立青岛大学校舍。1930年正式开学,设文、理两个学院,杨振声出任校长。
  青岛山仍是青岛大学师生们课余休闲的地方。初期由炮台至营房有地下通道,长约二百米,但堵塞已久,没人敢进去。
  方令孺,新月派女诗人,时任国立青岛大学中文系讲师,她在诗中写道:
  有一晚我乘着微茫的星光,
  我一个人走上了惯熟的山道。
  泉水依然细细的在与山交抱,
  白露沾透了我的草履轻裳。
  青岛山是大学师生们活动的地方。
  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改称国立山东大学,仍在原址。除原兵营建筑外,新建了科学馆等几座楼房。1937年7月爆发了全面抗日战争,山东大学南迁。1938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第二次侵占了青岛,他又把原万年兵营(后山东大学)房舍做了兵营,这所校舍长期以来从青岛大学到山东大学并没有院墙,这次作为兵营以后修建了院墙。在北部通了阴岛路(今红岛路),抗战胜利后又作为了美国兵营,直到1948年底才交还山东大学,这时因有了院墙并有阴岛路,山东大学与青岛山才分割开来。
建博物馆 成为一战遗址
  青岛的城市建设中,需要“料石”,也需要“杂石”,长期以来在青岛山两侧开了两处“石子场”,大批工人在这里砸石子。几十年间原山的两侧被削去了两大块,变成了工地,山成了峭壁。四十年代前期,随着来青岛的日本人增多,在青岛山以西新修了几条马路,这几条马路以“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命名,砸石子开出的一片土地建了一条(王)安石路,其余还有欧阳(修)路、苏轼路、苏洵路、韩愈路……
  建国以后,在青岛山的西面建有青岛市歌舞团,今有梦幻剧场;在青岛山的东侧建有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在青岛山之南建有社会科学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战场在欧洲,在亚洲的唯一战场就是“青岛之战”,世界上已有德文、日文、英文等七种专著。但当时在青岛防守一方有德国、奥地利军队,进攻一方有日本、英国、印度,而又在中国土地上,本身已是“世界大战”,德占青岛时的几座炮台中,到青岛解放时,只有青岛山炮台的炮室还保存完整。上世纪初中国的炮台中也是唯一保存较完整的炮台。1995年青岛在青岛山建“青岛山炮台博物馆”,博物馆分三部分,一为青岛山南炮台炮室原址;二为北炮台仿制的克虏伯大炮;三为山南的“展览馆”。十几年来有大批中外人士来参观,有外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研究者专程来青岛考察。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址,有着极大的历史意义,目前还在进一步扩大。
  青岛山记载了青岛城市史,也记载了一页世界历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