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两所爱心图书室昨挂牌
“张刚大篷车”专程从济南送来1500册,社会各界共捐书近6000册
  • 2012年05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29日下午,东港区三庄镇陈家沟小学,从张刚大篷车搬下书的学生展露笑颜。本报记者 冷炳豪 摄
  五莲县中至镇微创希望小学校长和学生一起将“爱心图书室”牌匾挂在墙上。 本报记者 刘涛 摄
  本报记者与东港区三庄镇陈家沟小学老师一起搬书。本报记者 冷炳豪 摄
  微创希望小学的学生代表献上一个敬礼。记者 刘涛 摄
  李希云(右)与不期而遇的老师合影。   冷炳豪 摄
  本报记者 张萍
   “哇,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课外书,每一本都想看……”在新挂牌的爱心图书室里,孩子们对图书爱不释手,不时地发出感叹。
  29日,“张刚大篷车”开到日照,为爱心图书室送来了1500余册图书,加上日照社会各界捐赠的图书,爱心图书室累计收到图书近6000册。一天内,两个爱心图书室挂牌成立。

  近6000册图书
援建俩图书室

  29日上午和下午,记者一行分别来到五莲县中至镇微创希望小学和东港区三庄镇陈家沟小学,将图书交到孩子们手中,共计近6000册图书。
  在学校图书室里,记者看到,不少图书室书架已经被整理出来,五莲县中至镇微创希望小学校长潘振民表示,得知张刚大篷车要来送书,学校提前做了准备,将部分书架腾空,用来盛放捐献的图书。
  由于此次捐赠的图书较多,因此为了方便起见,本报对图书进行了集中整理,都把图书用绳子捆起来或者装进编织袋里。
   在爱心图书室里,一见到这么多的新书,孩子们就激动起来。三庄镇陈家沟小学几个孩子围在一起用力地撕扯绳子,想尽快拿到书。
孩子们看见书
“赖”在图书室不走

  听说张刚大篷车为他们送来了图书室,一下课,五莲县中至镇微创希望小学孩子们就跑到爱心图书室看书。当孩子们拿到图书时,如获至宝一般爱不释手,不少孩子手中拿着三五本书,不舍得放下,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看看那本,一时就不知该看哪本书好了。
  该校六年级学生王一鸣告诉记者,他从未见过这么多的图书,每一本都想看。“我现在真想什么也不干,就在这个图书室里看书啊。”上课铃响了,很多孩子还是恋恋不舍,不肯离开图书室去上课。    
  “我看这个,我看这个,这个好看,我看过这个电视剧,居然还有图书版的……”孩子们兴奋地讨论着,不时地从编织袋里找出自己喜欢的图书。几个男孩子对科普类的图书很感兴趣,一本《揭秘恐龙世界》,几个孩子争着看。
每周的阅读课    不再发愁了
  29日上午,记者一行离开学校后,五莲县中至镇微创希望小学就组织相关人员对图书进行造册登记。校长潘振民告诉记者,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尽快规整好图书,方便学生借阅。“我们不能仅仅要孩子多看书,还要通过此次爱心图书室的建立,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将爱传递给其他人。”    
  几千本种类丰富的图书,让两家爱心图书室一下子“活”了起来。  谈及图书的利用,陈家沟小学教导处主任赵永梅表示,有了这些图书,再也不用愁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怎么开展了,今后学校还对学生借阅图书,孩子们不仅可以在学校看书,还能将图书带到家中,和父母一起阅读。同时,学校还会组织诵读比赛、作文评比等方式调动孩子们读书的积极性,充分把图书利用起来。

根植于心的爱能生根发芽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当这优美动人的旋律在耳边回响的时候,我的心中就荡起层层涟漪。
  今天艳阳高照,五莲县中至镇微创希望小学全体师生喜气洋洋。“张刚大篷车”爱心图书室在这里挂牌,好心人们为我们送来了3000多册图书,这是我校有史以来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之一呢。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对我们穷山沟的孩子来说,这里交通偏僻,我们小学生盼书如望穿秋水,读书成了一种奢侈。是啊,山里的孩子喜欢书,渴望读书。只是学校图书室里的图书有限且陈旧,极大限制了我们的阅读。
  现在好了,今天我们拥有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3000多本书啊,本本都包含了叔叔阿姨对我们山区孩子的爱,有了这3000多本书我们就像拥有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墨飘香是我们成长的真正需要,这满载着各级领导和爱心人士对我校的关爱,圆了我们与先贤对话,与大师同行的梦,岂是一句谢谢了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叔叔、阿姨们放心,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您对山里孩子的期望,认真读书,老实做人。把你们的爱化作力量,深深地根植于心,生根发芽,今后我们将把这份爱的圣火传递下去,更好地回报社会,回报亲人。祝好人一生平安。
  中至镇微创希望小学山巅巅文学社 魏代禹 
  (指导教师 潘振民) 

25个爱心图书室,圆近万孩子读书梦
  “服务读者、奉献社会。”自5月10日以来,为了庆祝齐鲁晚报25周年的的到来,也为回馈读者,为农村孩子送上一份特殊的儿童节礼物,本报特在全省17地市启动“张刚大篷车”爱心图书室捐赠活动。
  29日,最后四个爱心图书室分别在日照、枣庄、青岛挂牌。当天下午,随着第25个爱心图书室的牌子在东港区三庄镇陈家沟小学成立,赶在“六一”儿童节之前,25个张刚大篷车爱心图书室都成立了。
  活动进行20天,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的爱心图书近10万册,圆了近万孩子的读书梦。
     本报记者 尹明亮

捧起图书,留下眼泪
  29日下午,三庄镇陈家沟小学,不少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平时只有爷爷奶奶陪伴,陈文婕就是其中之一。当看到琳琅满目的图书室,陈文婕并没有向其他孩子一样激动,反而默默地流下眼泪。
  “我的爸爸和妈妈去了很远的地方打工,我半年才能见到他们一次,每次回来都会帮我买一些课外书作为礼物,今天看到这么多课外书,我就想起了我的爸爸和妈妈,特别想念他们,真希望他们能够陪我过一个儿童节……”陈文婕呜咽地说道。
  由于长期父母不在身边,陈文婕也坚强和独立了起来,据老师介绍,有时觉得陈文婕像个小大人,特别懂事。
  陈文婕告诉记者,此次捐助让她感到了一股暖流,对学习和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她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想做一名老师,回报社会和关爱她的人。
     本报记者 张萍

“我最喜欢刘胡兰……”
  29日上午,本报“张刚大篷车”走进五莲县中至镇微创希望小学,将3000多册的图书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让这里的学生们兴奋不已。送书活动刚结束,学生们纷纷围绕在图书周围,流露出渴望和欣喜的表情,迫不及待寻找自己喜爱的书籍。
  六年级的学生尚洁手拿一本《刘胡兰》仔细翻阅起来。她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喜欢读书,尤其是历史人物类的书籍,几天前听说本报要来学校成立“爱心图书室”,非常期待。因为在农村,家庭相对比较贫困,如今有了课外书,可以开拓眼界,学到很多课本学不到的知识。
  “刘胡兰的故事,从课本上就学过,一个10几岁的女孩,在凶残的敌人面前毫不退缩,临危不惧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尚洁说。
  本报见习记者 司路清

四大名著终于能看齐啦
  29日下午,张刚大篷车爱心图书室在日照市三庄镇陈家沟小学挂牌,捐赠的所有图书被摆放在学校图书室供学生借阅。
  当捐赠的书全部搬到学校的图书室后,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坐下来看书,还有学生没有找到座位拿本书站着就看了起来。
  有三个女孩一边看书一边在讨论,其中一个女孩从书中就挑出了一本青少版的《红楼梦》,“四大名著我只有《红楼梦》没看过了。”说话的功夫女孩眼睛依然盯着书本。
  陈家沟小学的孩子大多数是附近农村的,家里父母挣钱不容易,孩子们几乎没有自己的零用钱。”如果我有零用钱的话我就会攒起来买书。“四年级的学生陈芊芊有些腼腆地说,她一旁的同学忙提醒她。”不用攒钱了,现在有了这些新书,能看好久呢。“两个女孩笑作一团。
   本报见习记者 王超

日照东方汽贸王潇文 送了200本《弟子规》,再送300个作业本
  28日,在日照东方汽贸工作的王潇文和好友于曦婷来到三庄镇陈家沟小学,为孩子们送来了300个作业本和部分学习用品。这已经是王潇文第二次支援孩子们了。
  本报报道陈家沟小学学生没有课外书,学校将学生作文印成册子当课外书后,王潇文将自己上班后第一个月的工资捐出来为孩子们每人买了一本《弟子规》。
  由于上班抽不出时间,王潇文就委托母亲苏女士200余册余本《弟子规》和30多套光盘送到学校。
  “看到报道后,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上学那会儿,条件也挺艰苦的。很渴望能有自己的课外书,现在工作挣钱了,就想帮帮他们。”
  28日下午,是王潇文送书的10天以后了。“一直没能亲自来看看孩子们,总是惦记着,所以就想趁休班过来一趟。”王潇文为孩子们送来了300个作业本和学习用品。孩子们还现场为王潇文背诵了《弟子规》。
  “看到孩子们背诵《弟子规》,既感动又心酸,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他们不少都是单亲家庭或者留守儿童,很需要社会的关爱。”王潇文说。
     本报记者 张萍
日照市文广新局李希云 代表单位来送书,意外“发现”母校
  本报“张刚大篷车”发起“捐赠一本图书,点亮一盏心灯”活动后,日照市文广新局也热心参与,为两所学校购买了600本崭新的图书。29日,日照市文广新局新闻出版管理科科长李希云代表该局为两所学校送书。
  当车辆行驶到五莲县中至镇微创希望小学时门前,李希云赫然发现,出现在自己面前的竟是自己的母校。由于2009年该校由上海微创公司赞助,进行扩建改造,名称也由原来的五莲县中至镇崖头小学改名为五莲县中至镇微创希望小学,学校硬件条件也早已“脱胎换骨”。
  “我太高兴了,没想到会是自己的母校,小学毕业以后就没有回来过了,学校变化太大了。”李希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激动地对记者说。回忆起学校生活,李希云掩饰不住脸上的笑容。
  在学校里,李希云意外发现教过她的语文、数学老师还在教课。她激动地握着老师的手,眼眶里充满泪花。离开学校时,李希云和老师们一起拍了照片作为纪念。“来晚了好多年,早该来看看了。”
     本报记者 张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