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夕”芝罘区有161对新人领证,比2月14日少了70对 |
“七夕”结婚热难比情人节 |
| |
- 2012年08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付维和王晓义特意穿着情侣装领结婚证。 本报记者 李泊静 摄 |  | ▼拿到结婚证,王晓义喜极而泣。 本报记者 李泊静 摄 |  | 4位准大学生在月亮湾附近卖鲜花。 本报记者 李大鹏 齐金钊 摄 |  | 孙传国夫妇领到了补办的结婚证。 本报记者 柳斌 摄 |
|
本报8月23日讯(通讯员 黄宏巧 记者 柳斌) “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少情侣选择在这一天情定终身。记者在芝罘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了解到,这一天有不少新人领证结婚,但是结婚热潮难比2月14日情人节,甚至也不比去年的11月11日光棍节。 23日早上7点多,记者来到芝罘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时,领证的队伍已经排到门外10多米远。 为了给新人尽快办理结婚证,芝罘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提前开门,工作人员提前上班,并事先准备好了各种证件、表格,保证当天来办理结婚登记的不落下一对。 “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虽然被不少年轻人看中,当天结婚登记的人数也比平时多了不少,但是与2月14日情人节相比,结婚登记人数还是了少了很多,甚至难比去年的光棍节。 “2月14日情人节的时候,登记处门口排队的人有近百米,排队的情侣足足有100多对,甚至有人凌晨三点多就来排队了。”工作人员介绍。 据统计,今年“七夕”芝罘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领证新人共有161对,而今年2月14日的情人节结婚人数为231对,去年光棍节登记人数为236对。 记者从牟平区等其他县市区的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了解到,当天登记的人数同样难比2月14日情人节。 牟平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主任秦玲介绍,今年的“七夕”是正常工作日,很多预备登记的新人在上班。另外,如今年轻人看待良辰吉日也越趋理性。综合看来,今年“七夕”结婚登记的新人没有预想中的多。 传统拼不过浪漫 这个“七夕”属于年轻人 本报记者 尹海涛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于是有了这天吃巧果的习俗。然而如今的“七夕节”,老一辈的风俗已逐渐被人们淡忘,这个“七夕”属于手捧鲜花看电影,吃浪漫晚餐的年轻一代。 □花絮: 赶上“七夕”浪漫一把 百对夫妇补办结婚证 领结婚证那一刻 流下幸福的眼泪 “真是太激动了!”在芝罘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新娘王晓义在和新郎付维宣完誓要领结婚证的时候,新娘王晓义喜极而泣。 王晓义说她和丈夫能走在一起非常不容易,两个人在同一个单位四五年了,互相不熟悉,直到一次偶然机会两人相识、相爱了。选择在“七夕”这一天结婚是两个人商量的,他们觉得在“七夕”结婚登记,是非常浪漫的。 “结婚了,更重要的是承担起家的责任。”王晓义说,妈妈也亲自特意做了喜面,中午回家要吃面条,意味着爱情长长远远。 “当然今天还要过一下两人世界,看看电影,庆祝一下。”新郎付维说,当天他们还带来了摄影师,把他们恋爱的日子拍成MV,作为纪念。 “七夕”当日,在牟平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100多对中老年人一不小心也被浪漫了一把,补办了结婚证。 今年72岁的张淑芹和老伴孙传国拿到新补办的结婚证笑得合不拢嘴,两位老人颤抖着双手,仔细端详着刚领出来的结婚证。“没想到这么大年纪了,又领了一次结婚证。”张淑芹说这话时,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老伴孙传国说,他还清楚记得他结婚的时候21岁,老伴23岁,当年结婚的时候是阴历10月26日。在红娘的介绍下,两人就成亲了,那时候老伴很漂亮。 “那时候我们的结婚证就是一张纸,领回来贴到墙上,也没有照片,时间长了就撕没了。”孙传国说。 据牟平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主任秦玲介绍说,当天共有100多对中老年人补办了结婚证,赶在七夕这天浪漫了一把,另有60多对新人办理了结婚登记。 新人领证母亲陪着 浪漫时刻一起分享 上午8点,在芝罘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有一对领证的新人比较特殊,男女双方母亲都来到了现场,见证儿女结婚登记时的浪漫。 “要领证结婚了,感觉很幸福,当然也要让母亲来见证这个时刻。”栾菁说。 马涛的母亲初女士介绍说,“七夕”这一天领证是孩子们定的,作为父母的也都很高兴,领完证后两家要在一块吃个团圆饭。 不管是他们领证,还是照相、宣誓,两位母亲都在孩子身边,两位母亲都想见证并分享一下这幸福的时刻。 本报记者 柳斌 年轻人手捧鲜花看电影 如今号称“中国情人节”的“七夕节”已然是年轻人的节日。记者在百盛和大润发附近看到,每隔一段距离都有人在摆摊卖鲜花。 一位摆摊卖花的摊主称,10元一支,买花的人非常多,一个上午就卖出了上百支。记者在路边占了大约10分钟,发现手里捧着鲜花的人就不下30个。 下午两点左右记者来到新世纪电影城,发现买票看电影的一对对恋人排起了长队。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天几乎是年轻情侣的“七夕”专场,而且场场爆满。 “七夕”传统只剩下吃巧果 据了解,“七夕节”这一天,胶东地区的习俗在老一辈非常讲究,而且内容丰富。烙面果子供孩子们玩耍和食用。另外老人还摆上用树叶、花瓣拼成的画以及民间剪纸,祝福女孩子们心灵手巧,之后表演节目,一起唱拍手歌。然而记者了解到这些传统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只剩下了吃巧果这一习俗了。 记者发现市场上的巧果,虽然样式上没有多大改变,但是做法上变化很大,多数用电箱烘烤出来的,添加的东西也多了,各种口味都有,少了的是传统的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