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老人捡破烂养全家只为弥补孙子缺失的爱
文/片本报记者张卫建见习记者由淑敏通讯员王雪陈彬
2012年12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宽在给失明的奶奶倒水喝。
  刘振江在打扫庭院。
     10岁的刘宽和同龄人一样背着书包上学放学。不一样的是,每天回到家,刘宽见不到自己的父亲母亲,给他做好晚饭的是已经76岁的爷爷刘振江;当他坐下来写作业时,一张平整的桌子和一盏明亮的灯,都是奢望……
祖孙三人睡在一张床上
  来到博兴县乔庄镇宁家的刘宽家,没踏进院门便已经看到刘宽家的窗户,因为院墙坍塌了一个豁口,只是用石头垒起半截高,勉强能叫做“院墙”。院子打扫得很干净,但是除了柴草和灶台没有多余的东西。家里的四间土屋,盖了已经有22年了,“下雨天,一进门满屋全是盆。”刘宽的奶奶告诉记者。
  刘振江和天生失明的妻子李玉芬膝下有二子,刘宽的父亲刘德岗是刘振江的大儿子,小儿子很小的时候便被过继出去。刘振江夫妻与大儿子共同生活,大儿媳是重庆人。刘宽还有一个19岁的哥哥,在东营打工。刘宽的母亲在他一岁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两年前,刘德岗因为酒后打人获刑四年,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现如今祖孙三人挤在同一间屋里,并且睡在一张床上。奶奶说:“都是我搂着他睡,家里也没有多余的被褥。”奶奶虽然没有劳动能力,但说起小孙子却满怀怜爱。除了这张床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是一台坏了的电视。还有从别人家淘换来的破旧不堪的木茶几是刘宽的写字台,连断了绳的马扎也不舍得扔。
  刘宽的父亲出事后,一家三口的吃饭都成了问题。刘振江年纪大了,农活干不了,只能靠捡破烂来养活不能自理的妻子和年纪尚幼的孙子。随着年纪增大,捡垃圾也越来越力不从心。“刘宽的很多衣服,都是我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刘宽的哥哥在外打工,每年只回家两三次,从来也不曾给家里捎过钱。“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他能养活自己对我们家已经减少了很大的负担,哪里还能给我们钱。”刘振江说。
10岁的刘宽是全家最大的希望
  天气越来越冷,刘振江的小儿子给他送来了取暖的煤炭。平时不舍得用,天冷得实在难捱时,才把小煤炉点起来。“刘宽很懂事,但是他是小孩子啊,他也会馋,可是我们也只能给他口饭吃。别的孩子一天有十块钱零花钱,我们也只能给一块两块的。”刘振江指着家里的粮食袋子说,买来的麦子放在这屋子里,很多都被老鼠咬了,吃饭也是大问题。
  “就是为了孩子啊,要不为了孩子,我们老两口还有什么盼头。我们老人不吃不喝也要把孩子拉扯大啊。”刘振江诉说着自己最大的心愿。刘宽是全家人最大的希望,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刘振江,尽量呵护着自己的孙子。家里的电视买了十几年了,比刘宽还要大,坏了也没有钱修。“小宽想看电视,黑夜里就跑到别人家去看。晚上那么黑,很不安全,怕他磕着碰着。我还是拿出点钱来,把电视修了,这样孩子就能在家看电视了。”刘振江觉得自己能给孙子做的实在太少。
  刘振江夫妇用孱弱的肩膀努力弥补着刘宽缺失的爱。对于抛家弃子的大儿媳,刘振江却没有一丝的抱怨,“咱家条件太差,也不能怪人家,让谁也不会在这里受苦。她走了,我们也能理解啊。”知道大儿媳已经在湖北重新安了家,老人也没有什么奢求,只希望自己能够把孙子拉扯大。
去博兴是刘宽与城市最近的接触
  小刘宽上五年级了,他的奖状是这个家的墙壁上最好的装饰物。“他学习很好啊,每年都有奖状。”对于刘振江来说,这是他生活的最大动力。宁家完小的张宏杰校长也称赞了孩子,在班里20个孩子里,刘宽的成绩总是保持在前几名。“刘宽这个孩子很内向,平时很少说话。但是他并不自卑,老师们都很认可他。”德育老师说起了孩子的性格,流露出些许的担忧。
  比起同龄人,刘宽个子显得小一些,见到陌生人,他几乎不怎么说话,一只手摸索着裤兜显得有点不自在。记者问起刘宽去过县城没时,刘宽脱口而出说去过,而爷爷奶奶显然已经忘了,刘宽小时候,爸爸在县城打工,哥哥曾经带他去过一次县城。这是刘宽唯一一次去博兴,这唯一的一次在刘宽心里却难以淡忘,那段记忆里有父亲的思念,有自己与城市最近的接触。
  在刘宽一岁半时,他的母亲离他而去,就再也没有出现。或许,母亲和母爱,对于刘宽来说,只是曾经存在却无法感知的东西。刘振江说,刘宽的母亲和家里还有联系,偶尔会打来电话。刘宽也会给妈妈打电话,但是说些什么,老人也不想多说。只是说大儿媳已有了新的家庭,想念儿子却不肯回来,只想让两个儿子去找她。一张照片,几个电话,就是这对母子之间所有的东西。在那双单纯的眼睛背后,爱才是他最大的渴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