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工受伤常见 及时获救者少
多是由返航渔船捎回陆地,最好的也不过是自助返航□本报记者吕修全
2012年12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海鲜好吃,跟渔工们的付出是有密切联系的。
     18日,本报报道了石岛一船员16日海上作业时,被绷裂的钢丝绳抽断大腿骨,被转移到另一返航渔船,10多个小时后才回到石岛港,得到救治的事情。
  18日上午,记者就此在远遥渔港调查了解到,出海作业时,渔工划伤、骨折等意外伤害时有发生。遇到这种情况,除非遇到生命危险,船长大多从经济角度考虑,寻找返航船只把受伤人捎回陆地,最好的处置是也不过是自助返航,受伤渔工往往得不到及时救治。
□追踪 大腿已接合 “不行还得再手术”
  18日上午,在四〇四医院骨外科病房,记者看到船老板在病房照看着伤者,他自称是小张的叔叔。据其介绍,小张的骨折接合手术效果一般,“不行还得再手术”。记者问及小张被转上另一渔船、10小时后才返回石岛港,是否会导致延误救治,这位“叔叔”拒绝解释。
  对此,有医生分析,小张在骨折10个多小时后回到陆地,加上从石岛驾车到威海,再算上术前检查等,骨折近24小时后才接受了手术救治。“如果患者受伤后,能马上送到医院来进行手术,治疗效果肯定会更好。”
□延伸 船上“到处有危险” 渔工受伤不鲜见
  18日上午,一排排渔船停靠在远遥渔港避风,船上大都有渔工在忙着整理渔网、加冰、码放鱼箱。一艘200马力的渔船上,渔工姜师傅手疾眼快抓起一摞险掉入海中的鱼箱,“船上的活儿就得眼里有准儿,腿脚麻利。”姜师傅出海打渔近20年,从没吃过大亏,他说“那些眼拙、手脚不利索的,早晚得受伤”。
  在姜师傅指引下,记者在渔船中部见识到了名为“绞车”的设备,这是一个状如水桶的钢圈,启动后会旋转绞起钢丝绳,把渔网拉上船。被绞车绞起的钢丝绳是导致渔工受伤的主要“元凶”,16日被抽断大腿的小张就是着了绞车的“道儿”。一个月前,姜师傅的工友也被钢丝绳抽到了左手臂、左小腿,造成两处骨折。
  姜师傅介绍,渔船出海作业,船上“可以说到处都有危险”。特别是收网时,船头、船尾堆满了渔网、缆绳,要是再碰到天黑、风急浪高,渔工稍有不慎就容易被刮倒、划伤。一个月前,姜师傅同事小松“在船头被绳子挂住了脚,刚甩开,就起了个大浪,这伙计直接跌海里了。”幸亏有人及时扔出绳索,把他救上船。
  发现小松骨折后,船长立即下令返航。即使如此,近百海里,他们8小时后才返港,小松被送到金海湾医院。

□博弈 “时间就是生命”pk “烧油成百上千吨”
  10月5日,吉林人小王在石岛外海域一渔船上作业时,被鱼舱内腐败鳀鱼产生的硫化氢气体熏倒致昏迷。即使这艘渔船当即返航,6小时后才返回石岛港。小王因脑部长期缺氧,失去了最佳抢救时机,最终成了植物人。小王中毒次日,同样在石岛渔港,另一个渔工同样因此中毒,被迅速送到医院高压氧舱。两个小时后,他很快脱险,自己走出了医院。两相对比,“时间就是生命”。
  “海上有人受伤,第一紧要的肯定是救人!”船主刘先生说。“有生命危险,得打12395,找海上搜救中心的直升机。”否则,船长就会考虑经济效益,“大马力船出一次海,烧油就得成百上千吨。”所以,原地抛锚,寻找、等待他船捎回伤者,甚至拖延数日再返航的情况并不少见。
  石岛人李先生从事海上捕捞,对于渔工海上出险,他的第一反应是,“刚出海的大船一般不会为了送伤者而马上返回陆地,渔船互相帮忙拉送伤者回岸是常有的事”。
□海事局:船员应维护自身权益 若有险情请直接报警
  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市政府早在2009年2月4日就编制印发了《威海市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对海上预警,突发事件的报警、指挥、救援及善后处理都做了详细规定,但在具体操作层面,对渔工受伤后船长应采取何种救助措施及时间限度没有明确要求。
  威海市海上搜救中心一工作人员表示,“船员在船上受伤后,要有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若因船长拒绝返港或未及时联系外部救治受伤船员、导致伤情加剧的,船员可就这个问题向船主索赔。威海海事局下设船员处,但这位工作人员还表示,“保障船员权益”的课题不单单是海事部门可以独自运作的,还涉及工商、劳动等部门,实施起来任重道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